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2022.11.23 星期三

奋战!在疫情防控最前线

  

  当前,我市疫情防控工作正处于最关键最吃紧的时刻,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线,一大批医务工作者挺身而出,他们有的坚守在方舱医院、有的深入社区为群众做核酸检测、有的在核酸检测实验室连轴转,在距离病毒最近的地方,无怨无悔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是这个特殊时期的“最美逆行者”。只盼隔离人员早日回家
  遏止病毒蔓延,方舱医院成了隔离人员的“生命之舟”,这里有焦虑也有感动,让隔离人员早日回家,是这里医务人员最大的愿望。
  消毒、测温、核酸采样、发放物资……11月22日,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济南市眼科医院)干眼门诊护士李莹奔走在槐荫一号方舱的各个病房里,“穿上密不透气的防护服、戴上厚厚的护目镜时,一种使命感会油然而生”,李莹说。
  李莹所在的方舱医院有700多个病房,随着疫情形势的升级,这里的病人越来越多,作为这里的负责人,李莹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最忙的时候,她三天三夜没怎么休息,腿脚全肿了。
  “我们尽最大努力,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隔离人员。”李莹说,有位老人因为没有手机,无法和家人联系,从买药、测核酸扫码到办理出舱回家,所有问题都是李莹帮老人联系沟通解决。
  回想起当初接到任务的那一刻,李莹的心情既激动又复杂,“激动的是,我的请求得到了批准,可以上‘最前线’了。复杂的是,5岁的女儿和3岁的儿子正处于需要妈妈陪伴的年龄,看着他们,心里不禁有些愧疚。”
  陈富军是槐荫二号方舱的“大管家”,随着隔离人员数量的增加,方舱里的工作量越来越大,人手紧张成为摆在陈富军面前的一道难题,好在大家完全听从指挥,没有怨言,主动克服困难。为提升方舱的工作效率,陈富军带领团队一边工作一边总结,从制定管理细则、日常工作细则、工作方案入手,不断总结提升精细化管理模式。为方便沟通,方舱建立了微信群,开通24小时服务电话,服务组的工作人员做到:懂政策、讲感情、会说话、能引导、个性化,随时解决隔离人员的问题。
  对不了解疫情防控政策的隔离人员要做好解释工作,帮助他们舒缓情绪。“这些工作很琐碎,但都做好、做到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陈富军略带疲惫地说。
  在陈富军带领下,从入舱信息采集、物资准备、舱内环境、日常工作等方面,严格按照标准化要求进行管理,形成独具特色的“和合”文化。自5月23日建舱至今,这支由槐荫人民医院院感、医护、行政、后勤保障数十名工作人员组成的整建制方舱隔离点,已经坚守了184天,成为保障隔离人员安全的生命方舟。正如工作人员所言:“我们踏踏实实把工作做好,让每一位隔离人员能早日放心回家,就是最大的胜利。”“早餐车”里的“斜杠”医生
  疫情面前,群众眼里最熟悉的医生要数社区医生了,社区医院和核酸检测点里都是他们忙碌的身影。
  11月22日,阴雨绵绵让寒冷和黑暗提前到来。下午5时,市中区二七社区卫生服务站年轻的全科医生殷建玲刚刚结束当天的核酸检测任务。
  殷建玲所在的核酸检测点是由一辆早餐车改造的,核酸检测工作从下午1点到晚上8点,平均每天检测上千人,殷建玲和她的对班在下午5点准时交接工作。每一天,她的工作“泾渭分明”分为两部分——作为一名全科医生,她上午在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辖区居民提供正常诊疗服务;作为一名核酸采样人员,她在下午1点或5点就要准时到达核酸检测点,为市民进行核酸采样。虽然辛苦,但是无怨无悔。殷建玲表示,她身边一些年轻护士要上门做核酸检测,“追阳小分队”更是不分昼夜,随叫随到,“比起他们,我轻松多了”。
  这样的“斜杠”生活是殷建玲身边很多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常态。“我们只管努力,静待花开,大家齐心协力,只为明天更美好。”说起“斜杠”生活,殷建玲声中有笑、心中有光。
战斗在距离病毒最近的地方
  核酸检测实验室是距离病毒最近的地方,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性质,时时考验着这里的工作人员。
  济阳区疾控中心检测科副科长李文娟嘴里时常会含着棒棒糖,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她已经在核酸检测实验室里连续工作了27个小时,中途因为低血糖一度晕倒在负压实验室内。
  “济阳区核酸检测实验室每天要检测1000余管核酸检测试剂,由于人员相对较少,几乎所有检测人员都是连轴转。”济阳区疾控中心副主任江秀燕说,李文娟告诉记者,从清洁通道通过缓冲间进入试剂准备区,工作人员将实验用的试剂在超净工作台中进行复温、配制、分装,通过无菌传递窗,传到下一个工作区。为保护试剂免受污染,试剂准备区是正压区,是所有工作区里面最洁净的地方。
  “核酸检测的过程复杂且繁琐,每一个环节都是精细活儿,容不得半点马虎。”李文娟说,尤其是核酸提取环节,两名操作员需要在不到1.5平方米的生物柜里操作,一个一个地揭开样本盖子,加样、提取。“开盖时非常讲究手法,开盖的力度大了,很可能形成气溶胶,污染生物安全柜。提取后的核酸溶液和扩增试剂一并加入到96孔板中组成反应体系,在进行封板后通过传递窗传入下一区。”
  标本制备区是污染最重的区域,生物安全风险最高,工作人员需要穿着三级防护。起雾的护目镜、双层手套、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和幽闭的空间都是对工作人员精细操作极大的考验,长时间的缺氧、湿热会让人心情烦躁及体力严重下降,精细操作能力严重受限。江秀燕说:“在这个区域,大多数人很难坚持4小时以上,他们不得不咬牙坚持,因为这是职责。”每次消杀完毕,还要脱卸三级防护,这个过程远比穿时更危险,每一名工作人员早已反复练习直至形成肌肉记忆。
  离开实验室后,李文娟打开手机,上一年级的儿子用爸爸的手机发来一段语音:“妈妈您辛苦了,我会认真学习的。”听到儿子稚嫩的声音,李文娟潸然泪下,家人的鼓励是她最大的动力。(本报记者赵倩于丽娟贾玉华刘文)

济南山东国内社会娱乐体育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