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在山间:只有4名学生的三角湾小学
从章丘区官庄街道出发,驱车到章丘区官庄街道三角湾小学,大约有29公里路程,需要50分钟,路虽然新铺了沥青,但因为山路崎岖,开车依然需要减速慢行。
记者在路上一边走一边打听,才知道三角湾小学并不在三角湾村,而是在官庄街道北王庄村,因为该校2008年有一次迁址,从三角湾村迁到了现在的新址。章丘区“麻雀学校”探访之旅由此开启。4名“特殊”的学生
第一次听说三角湾小学时,印象最深的是这个学校的在校生人数——只有4名在校生。
到达这所学校时,记者发现,近30公里的路途,三角湾小学是路边规模最大的二层建筑,红顶的L型教学楼和鲜艳的五星红旗遥相呼应。
在学校负责人高兆新的引导下,记者看望了这所学校的4名在校学生。
来到位于二楼的四年级教室,教室里只有三张紧挨着的桌子,摆在教室中间,一名学生正坐在桌前写作业。这名学生就是三角湾小学四年级唯一的学生。一张桌子是他上课用的,一张桌子是他放书和文具的,还有一张桌子是老师的。可以看出,别人眼里难得的“一对一”教学,在这里是“常规”操作。
看到有陌生人来,他有些诧异,但是脸上有微笑,让记者感觉很暖心。通过交流得知,这名学生叫高延续,家住上白秋村,目前跟着爷爷奶奶一起住。
学生里2名六年级的学生是他的玩伴,因此学校也是他最喜欢待的地方。
四年级旁边的教室就是六年级,班里有2名学生,虽然是课间时间,但是他们还在写着作业。刚说了几句话,不知道为什么,其中一名学生趴在桌子上无声地抽泣起来。后来,高兆新告诉记者,这个孩子和高延续情况类似,跟着爷爷奶奶住,家里条件较差,所以形成了胆小的性格。
在一楼的三年级教室里,同样是一名学生在读书,但是身边多了一个成年人。高兆新告诉记者,这个孩子有一些心理疾病,不能正常进行学习活动,只能由母亲陪伴。
在这里读书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了解完这几名学生的情况后,记者一连串的疑问也随之而来。
三角湾小学为什么只有4名学生?
高兆新回答记者说,三角湾小学覆盖周边9个村,去年还有10名学生,今年6名学生升入初中,学校在校生也就从2位数变成了个位数。其实,三角湾小学2008年迁到现址时有180多名学生,还有将近20名教师,全新的校舍、全新的设施,一切欣欣向荣。但是随着近几年城镇化加速,年轻人纷纷到市区或者镇上定居,子女也随着父母到了城镇定居,导致三角湾小学的学生一年比一年少,三角湾小学已经连续2年没有招到新生了。高兆新声音低沉地说,随着学生升学,这里可能就不再有学生了。
现在校车很发达,为什么不开通校车,让他们去官庄中心小学或者其他小学读书?
面对这个问题,高兆新告诉记者,三角湾村地处大山深处,覆盖的9个村庄要么地处山腰,要么地处山谷,交通极不方便。到了冬季,一场雪后,大雪封山导致一两周不能出门是常有的事,如果让孩子每天坐校车到30公里外的学校上学,会有较大风险。而且这几个孩子家庭都比较特殊,经济条件不太好,无论是经济因素,还是安全因素都不适合让他们去异地读书。另外,根据相关规定,校车通车距离不能超过10公里,所以这几个孩子除非搬家,不然只能在这里读书。
一群坚守的教育人
很快到了午饭时间,学校唯一的女老师贾晓霞已经做好了全校师生的午餐。当天的菜是土豆、粉皮炖猪肉,每人一份,再配上一份咸菜,每人2个馒头。
“4名学生用餐全部免费,我们老师多做出一点来就够了,这样也多少能给孩子的家长减轻一点负担。”贾晓霞说。简单一句话,能看出学校师生之间流动着一股暖流。
贾晓霞不但是这个学校唯一的女教师,还是这个学校最“年轻”的老师,但也已经有着25年的教龄了,她从1997年毕业就在这所学校工作,一干就是25年,目前担任着三年级英语和四年级语文两门课的教学工作。
贾晓霞家住天桥区,为了工作,她每周日下午乘坐公交车到学校,每周五再乘坐公交车回家。平时周一到周五都是吃住在学校。“我老师就是这里的,我曾经有一个梦想,就是一辈子在这里教学,奉献自己的力量,但是如果学生越来越少,这个梦想看来就有些难以实现了。”贾晓霞说。
高兆新是这个学校的负责人,今年45岁,是这个学校第二年轻的老师,其他几位老师都50多岁了,有3位老师明年就要退休了。虽然学生少、老师也少,但是学校各项工作一点也没耽误,疫情防控、教育教学、家庭教育、队伍建设等,高兆新都主动承担起来,成为学校最忙碌的人。
“我从小就生长在农村,后来考上了大学,是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因此,我就想让下一代农村的孩子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无论他们家庭条件如何,都能有一份美好的希望。”高兆新接着说,“只要这个片区还有适龄儿童,我就有义务坚守下去。”
(济南报业全媒体记者赵冰冷亚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