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支撑·提质效
——省会经济圈区域协同规划策略
□朱昕虹 宋 丽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仅靠单个城市的精耕细作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加快省会经济圈同城化建设,济南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再次强调锚定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目标奋勇前进,以“排头兵”“领跑者”的进取姿态,努力增强对全省、对黄河流域的集聚、辐射、带动能力。那么,如何跳出行政壁垒,以大气开放之势抱团发展,成为当下亟待研究的问题。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大战略在济南交汇叠加赋能,给省会经济圈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纵观国内外城市群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高品质经济圈的形成与发展都经历了“强支撑、提质效”的渐进阶段。
目前,以济南为核心的省会经济圈尚处于发展阶段,仍需要稳定、持续的成长动力,基础设施、产业链条、政策机制是共同支撑省会经济圈形成与成长的重要因素。
第一,强化交通网络的支撑。现代交通技术的进步使工作和居住分离成为可能,随着通勤半径的不断扩大,圈内城镇之间的联系得以加强。基于经济圈内交通模型分析,围绕济南中心城的1小时通勤圈现已辐射泰安市、淄博市、德州市的大部分地区,可到达聊城、滨州、东营城区。近期,随着“米字型”高铁城际网的逐步完善,“轨道上的省会经济圈”将具备全面起势的硬件条件,畅通、便捷、开放的交通运输通道将紧密联系圈内各中心城市。
第二,强化产业链条的支撑。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中心城市产业内部结构升级,带来资本、产业、劳动力等要素在地域空间上的重组,经济圈内部的产业协同分工是促进实质性融合的重要因素。目前省会经济圈内的经济流、金融流呈明显的单核集聚状态,其中济—泰、济—淄、济—德联络相对密切。以创新为引领,科技成果转化将带动其他生产要素的汇聚、流动和再配置,随着“十强”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充分发挥济南作为中心城市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引擎作用,形成更具创新力的产业链与供应链,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第三,强化政策导向的支撑。在省会经济圈全面起势的过程中,科学的政府决策、战略大纲、协同机制将平衡各方利益,促进圈内空间发展趋于合理。2020年,山东省政府发布《关于加快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随后,“1+6”的圈内成员在经济、生态、政策等方面达成了共识。目前,省会经济圈已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逐步建立跨区域人才服务政策,健全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措施,将有力推动省会经济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推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
与此同时,新时代的动能转换是以发展质量和效益为前提的,济南担负着率先融入新发展格局、突出创新特色、带动省域发展的责任和使命,省会经济圈更需乘势而上、聚势而强,引领区域可持续健康发展。总结国内外都市圈发展经验与教训,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协同,是省会经济圈“提质、增效”的重要因素。
一是协同保护生态环境。同享一片天,共饮一河水,以自然生态格局为底,构建绿色健康的“生态圈”,是保障省会经济圈持续发展的前提。通过生态环境整体评价可以看到,省会经济圈陆地约6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要素丰富多样,黄河生态脊梁连通鲁中生态绿心、黄河三角洲湿地等多个生态保育区,泰山、徂徕山、鲁山、原山等山体是重要的生态涵养区域,整体生态价值较高。省会经济圈北部区域应进一步协同保护黄河流域,加强现代水网建设,打造独具北方特色的湿地生态示范区;南部区域应加强泰山山脉和环泰山区域的生态保护与修复,保护泰山国家森林公园,保护泉水源头与泉脉通道,加强水源涵养,筑牢生态屏障,在加强保护中推进一体化发展。
二是协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公共服务一体化是促进市场要素自由流通、优化资源配置进而激发区域协同发展活力的环境基础。从数据测度来看,省会经济圈内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高度集聚于济南市老城区内,分步骤、有重点地统筹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是推动经济圈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环节。首先是把握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契机,建议在新区规划建设省会经济圈服务中心,疏解老城职能,缓解交通拥堵,形成区域协同的核心示范引领。其次是探索公共服务便利化、普惠化发展路径,统一设施标准,建立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为人民增加福祉的同时,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以吸引人才为目标,比起城市各项传统指标,包容便捷与健康的生活方式、丰富的文化和娱乐选择、志同道合的伙伴等看似不那么硬核的因素,反而成为当今社会影响青年人才去留的关键。公共设施的国际化和人本化,将成为吸引高端人才、助推经济圈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是协同文化保护和传承。文化的共识共融是经济圈协同发展的重要精神基础。串联济南—泰安—曲阜等地的“山水圣人”中华文化枢轴,共同弘扬齐鲁文化,相关城市整合各自文化资源,推进文旅一体化协同发展。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携手黄河流域沿线城市,共同讲好黄河故事。省会经济圈内各城市应借助相近的地缘、相通的文脉,坚持保护传承优先、文脉薪火相传,以黄河文化、齐鲁文化、泰山文化、运河文化等为着眼点,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建设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文旅综合体,共同推进文化繁荣兴盛,全面提升省会经济圈城市软实力。
总体来看,省会经济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已全面破题起势,圈内城市的协同合作不断得到深化。但面对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的围合之势,联动胶东经济圈的错位发展态势,应进一步加快完善省会经济圈建设,实现“1+1>2”的利益放大。省会经济圈是山东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主要阵地,推进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将有效落实“强省会”战略,引领山东半岛城市群做大做强,为全国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山东样本。
(作者单位: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本文系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新旧动能转换导向下的省会经济圈一体化规划研究”(JNSK21B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