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伍不稳 人员不足 服务质量不高
养老护理员数量和质量“齐缺”亟待破局

“有照顾半失能老人的住家护工推荐吗?”前段时间,家住北京朝阳区的小彭在社交平台发出一条求助信息,让留言区的朋友们唏嘘不已。大家纷纷表示,找一个具备专业知识且长期稳定的护工实在是太难了,如果加上“价钱适中”的要求,更是难上加难。
小彭的焦虑不是个案。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来发布的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100个职业排行中,养老护理员时常位列前茅。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如何解决养老护理员队伍数量和质量“齐缺”的问题,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队伍规模小、流动性强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8亿人,占人口总数19.8%;截至2021年底,我国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已超1.9亿,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约 4000 万人。我国对养老护理员的需求多达600多万,但目前仅有50多万名从事养老护理的服务人员,远不能满足需求。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多来自农村和城市失业下岗人员,不少是“4050”人员,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由于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社会认同低、工资待遇差等原因,养老护理员这一岗位对劳动力缺乏吸引力,难以吸引专业人才,远不能满足我国养老的刚性需求。
从现有情况来看,规模小、流动性强、专业技能水平较低是养老护理员队伍的普遍特点。
关键是解决收入低的问题
通过调研,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郑功成发现,养老服务业虽有一定发展,但总体滞后的局面并未改变,在多种制约因素中,护理人员收入低导致队伍不稳、人员不足、服务质量不高是根本原因。
郑功成认为,要扭转这一滞后局面,关键是解决因收入低而导致护理人员不足、护理队伍不稳、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他呼吁,持续壮大养老服务的物质基础,设立护理员薪酬专项补贴机制,包括加大财政对养老服务的投入力度、加快建立护理保险制度等。
持续关注养老服务问题的天津医科大学副校长于春水建议,提升居家养老护理员的社会地位,制定统一的居家养老护理员专业等级考评、晋升制度体系和薪酬指导体系,对居家养老护理员进行从业资质分级,提出合理的分级待遇指导意见,为具有资质并长期从事居家养老护理的人员提供充分
的社会保障。
提升职业技能水平
“养老护理不是简单的基础生活照顾,养老护理员需要有一定的慢病护理、康复、安全及急救知识。”北京协和医院组织处(统战处)处长孙红建议,提高养老护理员的职业技能水平,推动养老护理员规范化管理,更好地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养老护理需求。
2019年,《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年版)》颁布。但在孙红看来,这一标准对养老护理员受教育程度、职业素质要求都较低,与其他家政从业人员没有明显差异。同时,当前养老护理员培训存在模式和内容单一、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提高老年人的照护服务质量,必须加速建设与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的养老服务体系。 (据《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