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临城县东镇中心卫生院 麻立克
体检时发现“颈动脉斑块”的报告,常让人陷入焦虑——这是否意味着血管即将堵塞?是否需要立即手术?事实上,颈动脉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见表现,其严重性取决于斑块的性质、狭窄程度及是否引发症状。医生提醒:若斑块符合以下3个特征,必须立刻干预,否则可能引发脑梗死等严重后果。
特征一:斑块不稳定(易损斑块)。1.定义与危害。颈动脉斑块分为稳定斑块(硬斑)和不稳定斑块(软斑)。不稳定斑块内部结构松散,表面覆盖的纤维帽薄且易破裂,如同血管内的“定时炸弹”。一旦破裂,斑块内的脂质和凝血因子会暴露,引发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直接堵塞脑部血管,导致急性脑梗死。2.如何识别?超声检查特征:低回声或混合回声斑块(软斑)提示不稳定;强回声斑块(硬斑)相对稳定。临床症状:若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如一过性肢体麻木、言语不清、视物模糊等,需高度警惕斑块破裂风险。不稳定斑块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是稳定斑块患者的3-5倍。纤维帽的厚度是判断斑块稳定性的关键指标,厚度<65μm的斑块破裂风险显著升高。3.干预措施。药物治疗: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可稳定斑块,降低脂质核心,强化纤维帽;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能抑制血栓形成。手术干预:若斑块不稳定且导致血管狭窄超过50%,需考虑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或支架植入术(CAS)。
特征二:血管狭窄超过50%。1.定义与危害。颈动脉狭窄程度是评估风险的关键指标。轻度狭窄(<50%)通常无症状,但中重度狭窄(≥50%)会显著减少脑部血流量,导致慢性脑缺血,引发头晕、记忆力下降、失眠等症状。若狭窄超过70%,脑梗死风险急剧升高。2.分级标准。轻度狭窄:<50%(通常无症状);中度狭窄:50%-69%(需药物控制);重度狭窄:≥70%(需手术干预)。3.干预措施。药物治疗:他汀类药物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手术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切除增厚的内膜及斑块,恢复血流;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适用于高龄或手术风险高的患者。
特征三:合并高危因素。1.高危因素清单。高血压:长期血压升高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斑块形成。糖尿病:高血糖导致血管壁代谢异常,斑块更易破裂。高脂血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斑块形成的“原料”。吸烟:尼古丁刺激血管收缩,加重动脉粥样硬化。肥胖:腹部脂肪堆积会引发炎症反应,促进斑块进展。合并3个及以上高危因素的患者,颈动脉斑块进展速度是单一因素患者的2-3倍,脑梗死风险增加4-6倍。2.干预措施。生活方式干预:戒烟限酒,避免二手烟;低盐低脂饮食,每日盐摄入<5克,增加膳食纤维(如燕麦、蔬菜);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控制体重(BMI<24)。药物治疗:降压药(如氨氯地平)控制血压<140/90mmHg;降糖药(如二甲双胍)控制糖化血红蛋白<7%;降脂药(如他汀)将LDL-C降至<1.8mmol/L。定期监测:每3-6个月复查颈动脉超声、血脂、血糖。
科学认知:破除颈动脉斑块的常见误区。误区一:“斑块小就不用管”。事实:斑块大小并非唯一指标,不稳定的小斑块破裂风险可能高于稳定的大斑块。误区二:“手术能一劳永逸”。事实:手术仅能去除局部斑块,若不控制高危因素,其他部位仍可能形成新斑块。误区三:“他汀类药物伤肝,不能吃”。事实:他汀类药物的肝损伤风险极低(<1%),定期监测肝功能即可安全使用。
结语。颈动脉斑块如同血管中的“礁石”,其危害程度取决于礁石的大小、稳定性和是否阻碍水流。若体检发现斑块符合不稳定、狭窄超50%或合并高危因素这3个特征,必须立刻干预,否则可能引发脑梗死等灾难性后果。通过药物治疗、手术干预及生活方式调整,多数患者可有效控制病情,甚至逆转斑块进展。记住: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从关注颈动脉斑块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