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ICU),医护人员每天都在与看不见的“敌人”较量,其中最令人警惕的就是“超级细菌”。这些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一旦在患者体内定植或引发感染,治疗难度会大幅增加,甚至可能危及生命。作为每天奋战在ICU一线的护士,我想通过亲身经历,带大家了解超级细菌的“软肋”——做好手卫生和环境消杀,就能有效筑起抵御超级细菌的防线。
超级细菌并非天生“无敌”。首先,我们得搞清楚:它们的出现与抗生素滥用、感染控制不当密切相关。在ICU,患者免疫力较弱,侵入性操作多,一旦环境中存在超级细菌,很容易通过接触传播。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外出购物、乘坐公共交通、接触快递后,如果不注意清洁,也可能成为超级细菌的“搬运工”。不过大家不用恐慌,只要掌握正确的防护方法,就能大大降低感染风险,其中最基础也最关键的就是手卫生。
洗手并非谁都会。提到手卫生,很多人觉得“洗手谁不会”,但真正能做到“规范洗”的人却少之又少。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七步洗手法”,是经过无数实践验证的有效方法,每一步都有讲究。第一步掌心相对揉搓,第二步手指交叉掌心对手背揉搓,第三步手指交叉掌心相对揉搓,第四步弯曲手指关节在掌心旋转揉搓,第五步拇指在掌心旋转揉搓,第六步指尖在掌心旋转揉搓,第七步握住手腕旋转揉搓。整个过程至少需要20秒,大概相当于唱两遍《生日快乐》歌的时间。更重要的是,要选对洗手时机。在ICU,我们接触患者前、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体液后、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这五个关键节点必须洗手。对普通人来说,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照顾生病家人前后,都要及时洗手。如果没有流动水,含酒精的免洗手消毒剂也是不错的选择,但要注意酒精浓度需在60%-80%,涂抹后要揉搓到手部完全干燥,才能起到杀菌效果。
环境消杀也是对抗超级细菌的重要环节。在ICU,我们会对病房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消杀,从空气到地面,从医疗设备到患者的生活用品,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放过。对于普通人来说,家庭环境的消杀虽然不需要像ICU那样严格,但也有一些关键要点需要注意。首先是空气消杀。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能有效降低室内细菌浓度。如果遇到雾霾天或不方便开窗的情况,可以使用空气净化器,但要定期更换滤网,避免二次污染。其次是地面和物体表面的消杀。地面可以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稀释后擦拭,浓度一般为500mg/L,擦拭后等待30分钟再用清水擦净,避免消毒剂残留对人体造成伤害。对于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比如门把手、开关、遥控器、手机、电脑键盘等,要用酒精湿巾或含氯消毒剂擦拭。这里有个细节需要注意:手机等电子设备不能直接用酒精喷洒,以免损坏屏幕,最好用酒精湿巾轻轻擦拭。另外,患者的衣物、被褥等要定期清洗,清洗时可以用热水(60℃以上)浸泡,能有效杀灭大部分细菌。
是不是消杀越频繁、消毒剂浓度越高越好?其实并不是这样。过度消杀不仅会增加环境负担,还可能导致细菌产生更强的耐药性,反而不利于对抗超级细菌。因此,在进行环境消杀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浓度,按照说明书正确使用,避免盲目消杀。作为ICU护士,我们每天都在严格执行手卫生和环境消杀制度,因为我们知道,这些看似简单的细节,却是保护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防线。对于大众来说,做好手卫生和环境消杀,不仅能有效预防超级细菌感染,还能减少流感、手足口病等常见传染病的传播。
结语。超级细菌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掌握正确的方法,从细节入手,做好手卫生和环境消杀,就能筑起一道坚固的“防护墙”,让超级细菌无处藏身。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共同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