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大众对精神疾病治疗存在诸多误解,从而影响了治疗。科学选择治疗方式对精神疾病康复意义重大,直接影响治疗效果与康复速度。面对精神疾病,很多人困惑该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还是两者结合的治疗方式,这便是本文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药物治疗:调节神经递质,改善症状。1.原理与适用情况。药物治疗通过调节大脑神经递质,使大脑信号传递恢复正常,稳定情绪与认知功能,缓解患者不适。并非所有精神疾病都优先选择药物治疗,只有在重度抑郁症患者持续情绪低落、有自杀念头;精神分裂症急性期出现幻觉、妄想;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情绪极度不稳定时,优先用药能更快控制症状。2.常见药物类型。常见的精神疾病治疗药物有三类。抗抑郁药物通过调节受抑郁影响的生物化学过程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缓解患者情绪低落、对事物失去兴趣的问题;抗精神病药能有效控制幻觉、妄想等异常症状;心境稳定剂可帮助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平衡情绪波动,减少躁狂或抑郁发作频率。3.常见疑问解答。很多人担心吃精神类药物会“成瘾”,其实大部分治疗药物不会成瘾,但部分用于缓解焦虑、改善睡眠的镇静催眠类药物长期使用可能产生依赖,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可降低风险。服药后可能出现恶心、嗜睡等副作用,多数会随用药时间推移逐渐减轻,医生也可通过调整剂量、更换药物来缓解。关于服药周期,需根据病情恢复情况而定,病情稳定后医生会逐渐减药,遵医嘱减停可减少复发可能。
心理治疗:专业干预,修复心理功能。1.核心与适用情况:心理治疗并非简单聊天,而是有专业逻辑与方法,核心是帮助患者改变不良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修复受损心理功能,更好地应对生活问题。症状较轻时,如轻度抑郁症偶尔情绪低落不影响生活、焦虑症面对特定场景能自我调节,或处于药物治疗后的巩固期,选择心理治疗更合适。2.常见治疗方法: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有认知行为疗法、人际关系疗法和暴露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发现并调整不合理想法,缓解焦虑、抑郁情绪;人际关系疗法聚焦患者人际关系问题,通过改善问题缓解抑郁症状;暴露疗法让患者在安全环境中逐步面对恐惧对象或场景,减轻恐惧反应。3.常见疑问解答:关于心理治疗“需要聊多久”,一般以8-12次为一个周期,每次时长固定,具体次数依治疗效果和需求调整。有人觉得只有“心理脆弱”的人才需要心理治疗,这是错误认知,心理治疗是科学干预手段,无论心理承受能力如何,存在心理困扰均可通过其获得帮助。
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选择原则。1.根据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选择:症状严重,如有自杀念头、无法正常进食睡眠影响基本生活,优先用药快速控制症状,症状稳定后配合心理治疗改善心理状态;症状较轻,如偶尔情绪低落、轻度焦虑对生活影响不大,可先尝试心理治疗,效果不佳再考虑药物治疗。2.根据治疗目标选择:想快速缓解失眠、躯体化疼痛等生理症状,药物治疗更直接有效;希望改善长期不良思维模式,提高应对问题能力,预防疾病复发,心理治疗更为关键。3.特殊情况选择: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单独使用药物或心理治疗效果不理想,两者结合更优,药物稳定情绪,心理治疗调整应对方式,帮助患者管理病情。
行动指南:面对精神困扰的第一步。当发现自己或身边人有精神困扰时,第一步要及时就医,挂医院精神科或心理科门诊,让专业医生评估病情。很多人因觉得有精神困扰是“矫情”而不愿就医,其实及时就医是重视心理健康的表现,能尽早明确问题,避免病情加重。就医后要与医生充分沟通,说出顾虑,医生会结合病情制定合适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要遵医嘱执行,不自行减停药物、不随意更换心理治疗师,定期复诊,让医生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方案,保证治疗效果。
结语。精神疾病并不可怕,关键在于科学选择治疗方式并积极配合。有精神困扰并非丢人之事,要主动寻求专业帮助才能更快恢复健康。无论选择哪种治疗方式,坚持和信任都很重要,相信医生专业判断,坚持按方案执行,不轻易放弃,才能逐渐摆脱精神疾病困扰,回归正常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