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9版 科普

颈动脉斑块危险!超声评估斑块稳不稳

□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 牙运波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11月03日

  藏在脖子里的“隐形杀手”。您是否知道,每天经过脖子的颈动脉,可能正悄悄埋着一颗“定时炸弹”?颈动脉是大脑供血的主通道,就像家中的自来水总管。但当管道内壁因高血压、高血脂等问题受损时,血液中的“垃圾”(如胆固醇、炎症细胞)就会趁机堆积,形成黄白色的“斑块”。这些斑块就像水管里的水垢,初期可能只是让水流变慢,但一旦斑块破裂,就会触发血栓形成,瞬间堵住血管,导致脑梗等致命后果。关键问题来了:同样是斑块,为什么有的人相安无事,有的人却突发脑梗?答案藏在斑块的“稳定性”里——而超声检查,正是揭开这个秘密的“火眼金睛”。

  斑块也有“软硬之分”:稳定斑块VS不稳定斑块。想象一下,斑块就像一个“饺子”:稳定斑块(硬斑):外皮厚实(纤维帽完整),馅料紧实(钙化多),像煮熟的饺子,即使碰撞也不容易破。这类斑块通常安静地“长”在血管壁上,风险较低。不稳定斑块(软斑/混合斑):外皮薄且坑洼(纤维帽破损),馅料稀软(脂质核心大),像没煮熟的饺子,轻轻一碰就可能“露馅”。这类斑块表面常形成溃疡,容易吸引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是脑梗的“高危分子”。为什么斑块会“变坏”?斑块的稳定性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1.纤维帽的“保护罩”:如果纤维帽因炎症攻击变薄或断裂,斑块就失去了“铠甲”。2.内部的“火药库”:斑块内如果脂质多、新生血管丰富(像内部有“活火山”),就更容易破裂出血。

  超声检查:如何“透视”斑块的稳定性?当医生拿着超声探头在您的脖子上滑动时,其实是在做三件事:1.看“长相”:斑块表面光滑还是坑洼?稳定斑块:表面像玻璃一样光滑,超声显示为“强回声”(亮白色)。不稳定斑块:表面像月球表面,有溃疡或凹陷,超声显示为“低回声”(灰黑色),甚至能看到斑块内流动的血液(血流信号)。2.摸“质地”:斑块是硬还是软?传统超声能通过回声判断斑块硬度,而更先进的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可以直接给斑块“测硬度”——就像用手指捏橡皮泥和石头的区别,软斑块会被“压扁”,硬斑块则纹丝不动。3.查“内部”:斑块里有没有“危险分子”?通过造影增强超声(CEUS),医生能向血管内注射微泡造影剂,观察斑块内是否有新生血管(像杂草一样乱长的血管)。这些血管是斑块不稳定的标志,因为它们容易破裂出血,加速斑块恶化。举个例子:一位60岁患者超声显示颈动脉有斑块,但表面光滑、回声强,医生会判断为稳定斑块,建议控制血压、定期复查;而另一位患者的斑块表面溃疡、内部有新生血管,即使狭窄不严重,也需要立即启动他汀治疗,防止斑块破裂。

  发现不稳定斑块,该怎么办?第一步:别慌!不稳定斑块≠马上脑梗。通过及时干预,多数斑块可以“转危为安”。第二步:药物治疗是基础。他汀类药物:不仅能降低血脂,还能“加固”纤维帽,让斑块更稳定。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能抑制血栓形成,给斑块破裂“上保险”。第三步:生活方式“大改造”。管住嘴:少吃油炸食品、动物内脏,多吃蔬菜、全谷物(像给血管“清垃圾”)。迈开腿:每天快走3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减少斑块形成。戒烟限酒: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加速斑块进展。第四步:定期“复查”很重要。稳定斑块患者可每1-2年做一次超声复查;如果不稳定斑块快速增大或表面溃疡加重,医生可能会调整治疗方案。

  预防胜于治疗:给血管“上保险”。40岁后,建议把颈动脉超声纳入体检清单。它无痛、无创、可重复,就像给血管拍一张“动态照片”,能早期发现斑块并评估风险。高危人群更要警惕: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家族史;长期吸烟、肥胖、缺乏运动;曾有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结语:超声——您的血管健康“守门人”。颈动脉斑块看似悄无声息,实则暗藏危机——它本身或许不致命,但对它的忽视却可能让脑梗趁虚而入!幸运的是,超声检查就像血管的“透视镜”,能精准揪出隐藏的“不稳定斑块”。通过科学用药稳定斑块、健康生活“清垃圾”,我们完全能让血管重归通畅。定期给脖子安排一次超声体检,就是为大脑投资一份最靠谱的“防脑梗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