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唐焕珍
下肢骨折是生活中常见的创伤,很多人以为骨折后只要“躺好、养好”就能康复,殊不知,术后最危险的“隐形杀手”——深静脉血栓,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形成。血栓一旦脱落,可能引发致命的肺栓塞,危及生命。因此,术后科学护理,预防血栓,是康复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为什么下肢骨折后容易形成血栓?骨折后,患者往往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下肢活动减少,血液流动速度减慢。同时,手术或创伤本身会造成血管内皮损伤,激活凝血系统,血液变得“更黏稠”,更容易凝结。这三大因素——血流缓慢、血管损伤、血液高凝状态——共同构成了“血栓三要素”,大大增加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血栓初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小腿轻微肿胀、隐痛,容易被忽视。一旦血栓脱落随血流到达肺部,堵塞肺动脉,就会导致呼吸困难、胸痛、咳血,甚至猝死。因此,预防远比治疗更重要。
术后护理“三步走”,科学防血栓。第一步:尽早活动,唤醒双腿。静养不等于不动。在医生允许的前提下,术后应尽早开始床上活动。比如:踝泵运动:平躺,脚尖缓慢向上勾,保持5秒,再向下踩,再保持5秒,反复进行。每小时做10~15次,像“踩油门”一样促进小腿肌肉收缩,推动血液回流。膝关节屈伸:在无痛范围内,缓慢屈伸膝盖,帮助大腿肌肉活动。翻身与抬臀:每2小时翻身一次,避免局部长时间受压;在护理人员协助下做抬臀动作,促进骨盆区域血液循环。待医生评估后,可逐步过渡到床边坐起、站立、扶拐行走。切记:活动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但也不能因怕痛而完全不动。第二步:物理辅助,双重保障。除了主动运动,物理辅助手段也是预防血栓的重要帮手:弹力袜(医用压力袜):穿戴合适压力等级的弹力袜,能自下而上梯度加压,帮助静脉血液回流,减少淤积。应早晨起床前穿上,睡前脱下,保持清洁干燥。间歇性气压治疗仪:部分医院会为高风险患者使用气压泵,通过周期性充气放气,模拟肌肉收缩,按摩下肢,促进血液循环。在家康复者可咨询医生是否适合购买家用型。抬高患肢:休息时,将患肢垫高至心脏水平以上,利用重力帮助血液回流,减轻肿胀。第三步:药物预防,听从医嘱。对于血栓风险较高的患者(如高龄、肥胖、有血栓病史、严重创伤或需长期卧床者),医生可能会开具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利伐沙班等。这些药物能有效降低血液凝固能力,预防血栓形成。需特别注意:严格按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增减或停药。观察有无异常出血,如牙龈出血不止、皮肤瘀斑、黑便、血尿等,及时就医。服药期间避免剧烈碰撞,使用软毛牙刷,剃须时用电动剃须刀,减少出血风险。
生活细节不忽视,饮食起居有讲究。术后康复不仅是医疗行为,更是生活方式的调整:1.多喝水: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心肾功能正常者),稀释血液,降低黏稠度。避免饮用浓茶、咖啡等利尿饮品。2.清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粗粮,补充膳食纤维和维生素;减少高脂、高糖、高盐食物,控制体重,避免血液“油腻”。3.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酒精影响凝血功能,二者均增加血栓风险。4.保持大便通畅:用力排便会增加腹压,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可适当增加膳食纤维,必要时使用缓泻剂,避免便秘。
识别危险信号,及时就医。即使做好预防,仍需警惕血栓发生的可能。若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1.小腿或大腿突发肿胀、疼痛,尤其是一侧明显;2.皮肤发红、发热,触摸有紧绷感;3.不明原因的呼吸急促、胸闷、胸痛;4.咳嗽带血、心跳加快、头晕晕厥。这些可能是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的征兆,分秒必争,不容拖延。
康复是持久战,心态与坚持同样重要。血栓预防不是术后几天的事,而是贯穿整个康复期。即使出院回家,仍需坚持运动、穿戴弹力袜、按时服药(如需)、定期复查。家属应给予患者充分支持,鼓励其积极活动,同时协助观察异常情况。现代医学已大大降低术后血栓的发生率,但关键在于“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每一位患者和家属都应树立“防栓意识”,把科学护理融入日常,才能真正远离血栓威胁,安全、顺利地回归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