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8版 科普

痤疮总不好,可能是踩了皮肤清洁误区

□大新县皮肤性病防治站 吕淑娟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11月03日

  明明每天认真洗脸,痘痘却还是反复冒头,甚至越洗越油、越洗越敏感。其实,很多人的“战痘”失败,都栽在了清洁这一步。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那些看似“讲卫生”,实则伤皮肤的清洁误区,帮你找到真正的控痘密码。

  痤疮的“幕后黑手”:清洁为何成了双刃剑?痤疮的诞生,本质上是皮肤“内部矛盾”的爆发:皮脂腺分泌过多油脂→毛囊口堵塞→细菌趁机繁殖→引发炎症。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洗得不够干净”,于是疯狂清洁,结果却适得其反。皮肤就像一座城墙,外层是保护我们的“角质层”,内侧是调节水油的“皮脂膜”。过度清洁会拆掉这座城墙的砖瓦,让皮肤失去防御力。此时,外界刺激物更容易侵入,皮脂腺也会因“缺油”信号而疯狂分泌,形成“越洗越油、越油越洗”的恶性循环。

  五大清洁误区,你中招了吗?误区1:洗脸像“搓盘子”,次数越多越好?有人觉得,脸油就得多洗,甚至一天用洗面奶搓三四次。但皮肤有自己的节奏——过度清洁会破坏它的“水油平衡”。就像你反复擦拭一件湿衣服,它反而会变得更干更硬,皮肤也会因干燥而紧绷、脱皮,甚至引发敏感。正确做法:早晚各洗一次脸足够。早上用清水或温和洁面,晚上根据是否化妆选择洁面产品,避免“双重清洁”(如卸妆+洗面奶叠加)。误区2:冷热水交替,毛孔能“缩回去”?“热水打开毛孔清洁,冷水收缩毛孔”的说法流传已久,但真相是:毛孔大小由基因决定,洗脸水温根本无法改变它!反而,热水会扩张血管,让脸发红发烫;冷水会刺激皮肤,引发“应激性出油”。长期冷热交替,皮肤会变得又干又油,还容易泛红敏感。正确做法:用接近体温的温水(手感不凉不热)洗脸,既能溶解油脂,又不会刺激皮肤。误区3:磨砂膏、洗脸仪,去角质才彻底?“搓出颗粒感才叫干净”是很多人的执念,但痤疮皮肤的角质层本就脆弱,过度摩擦会像“砂纸打墙”一样,刮掉保护层,让细菌更容易入侵。尤其是洗脸仪的震动和刷头,看似“高科技”,实则可能加重炎症,让痘痘更顽固。正确做法:油性皮肤每月最多用一次温和去角质产品,干性或敏感肌直接跳过。日常清洁靠手指打圈按摩即可,无需“暴力摩擦”。误区4:不化妆就不用卸妆?“我只涂了防晒霜,不用卸妆吧?”——这是很多人的误区。其实,防水型防晒霜、素颜霜甚至部分隔离霜,都含有成膜剂,仅靠洗面奶可能洗不干净。残留的成分会堵塞毛孔,诱发痘痘。但反过来,如果没涂这些产品却坚持卸妆,反而会过度清洁,破坏屏障。正确做法:根据产品类型选择清洁方式。非防水型防晒用洁面乳即可;防水型或浓妆需先用卸妆油乳化,再用洁面乳二次清洁(但敏感肌可省略二次清洁)。误区5:毛巾擦脸,越用力越干净?用毛巾用力搓脸,看似“干得快”,实则对皮肤是双重伤害:一方面,摩擦会损伤角质层;另一方面,潮湿的毛巾容易滋生细菌和螨虫,擦脸时可能把微生物带到皮肤上,引发感染。正确做法:用一次性洁面巾或干净毛巾轻轻按压吸干水分,避免来回擦拭。毛巾要定期晾晒消毒,或改用洁面巾更卫生。

  痤疮皮肤的清洁“黄金法则”。避开误区后,如何科学清洁?记住这3个关键词:1.温和:选择氨基酸类或葡糖苷类洁面产品(成分表前几位是“椰油酰甘氨酸钠”“月桂酰谷氨酸钠”等),避开皂基(如“硬脂酸”“月桂酸”+“氢氧化钾”组合)。2.适度:洗脸时间控制在20秒内,重点按摩T区(额头、鼻子、下巴),两颊轻轻带过即可。3.保护:洗后3分钟内涂抹保湿霜,锁住水分,避免皮肤“缺水性出油”。

  清洁之外:痤疮护理的“隐藏关卡”。清洁仅是控痘开端,彻底告别痘痘还需多管齐下。饮食上,少吃甜食、奶茶、油炸食品,多吃含锌的坚果、瘦肉及富含维生素A的胡萝卜、菠菜;作息上,熬夜会刺激皮脂腺,尽量23点前入睡;心态上,痤疮可治愈,焦虑会加重病情,保持耐心,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皮肤终会恢复健康。

  皮肤有自我调节的智慧,过度清洁只会让它“叛逆”。与其将脸当“战场”反复折腾,不如温柔以待——温和去油,守护屏障。放下“越干净越好”的执念,痘痘或许会悄然退去。从今天起,调整清洁习惯,少些用力,多些分寸,皮肤自会回报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