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8版 科普

麻醉前用药,给手术“打前站”

□南宁市中医医院 张勇超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11月03日

  在大众的印象中,麻醉往往等同于“打一针就睡着了”。然而,麻醉其实是一个系统而精密的医学过程,远不止“让人睡着”那么简单。在正式进入手术室、实施麻醉之前,医生常常会为患者提前使用一些药物——这些被称为“麻醉前用药”的药物,虽不起眼,却如同一场战役中的“先锋部队”,为手术和麻醉的安全顺利进行打下坚实基础。那么,麻醉前用药到底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又是否人人都需要?这些问题,值得每一位即将接受手术的患者了解。

  什么是麻醉前用药?麻醉前用药,通常指在实施麻醉前一段时间,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通过口服、肌肉或静脉注射等方式给予的药物。许多人可能认为这只是为了减轻紧张情绪,实际上,它的作用远不止于此。首先,麻醉前用药的核心目标是多方面的: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恐惧,使其在进入手术室时保持平静;减少口腔和呼吸道分泌物,防止麻醉期间分泌物过多导致气道阻塞或肺部并发症;抑制一些不利的反射,如手术操作可能引起的心率减慢或喉痉挛;增强麻醉效果,减少后续麻醉药的用量,从而提高安全性;预防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可以说,麻醉前用药是整个麻醉过程的“开场戏”,直接关系到麻醉的平稳实施和患者的术后恢复。

  镇静抗焦虑:让心情先“稳”下来。手术是应激事件,术前紧张、恐惧、失眠十分常见,在儿童、老年人或有焦虑倾向者中更突出。过度紧张会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甚至诱发心律失常,增加麻醉风险。为此,医生常使用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咪达唑仑),其能温和缓解焦虑、助患者放松,还有“顺行性遗忘”作用,让患者处于“清醒但放松”的理想术前状态。

  抑制分泌物:守护气道安全。全身麻醉需要气管插管,而人体在紧张或麻醉状态下,唾液腺和呼吸道腺体会分泌增加。过多的分泌物不仅影响插管操作,还可能在拔管时误吸入肺部,引发严重的吸入性肺炎。为此,麻醉医生常在术前使用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或长托宁),有效减少口腔和呼吸道分泌,保持气道干燥通畅,为插管和麻醉管理创造安全条件。

  提前镇痛:不让疼痛“抢跑”。有些患者在术前就已存在明显疼痛,如急性阑尾炎、骨折或术后慢性疼痛。持续疼痛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心率增快、血压波动,影响麻醉诱导的平稳性。适当给予镇痛药物(如小剂量芬太尼或其他非阿片类镇痛药),可在麻醉开始前缓解疼痛,稳定循环系统,使整个麻醉过程更平稳、更可控。

  预防性用药:未雨绸缪防风险。针对特定高风险人群,麻醉前还会使用预防性药物。例如:1.反流误吸高风险者(如急诊手术、孕妇、饱胃患者):使用抑酸药(如雷尼替丁)和促胃排空药(如甲氧氯普胺),降低胃液酸度并加速排空,显著减少误吸风险。2.过敏体质或哮喘患者:可能提前使用抗组胺药或支气管扩张剂,预防术中支气管痉挛。3.恶性高热家族史者:在特定情况下,会准备丹曲林等特殊药物以备不时之需。这些“提前布局”的措施,体现了麻醉医学“防患于未然”的核心理念。

  个体化方案:没有“万能药方”。麻醉前用药绝非“千人一方”。麻醉医生会综合评估患者的年龄、体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药物过敏史、手术类型及时长等因素,量身定制用药方案。例如:1.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慢,剂量需谨慎调整。2.儿童对药物敏感,需选择安全性高、副作用少的品种。3.日间手术或局部麻醉患者,可能仅需极少量药物,甚至无需术前用药。4.这种个体化、精准化的用药策略,正是现代麻醉安全的重要保障。

  患者配合也很关键。麻醉前用药的效果,离不开患者的积极配合。术前应做到:1.如实告知医生用药史、过敏史及近期身体状况。2.严格遵守术前禁食禁饮要求,具体时间需遵从医院和麻醉医生的指导。3.长期服用的药物(如降压药、甲状腺药)是否继续使用,需听从麻醉医生指导,切勿擅自停药或加药。4.任何隐瞒或疏忽,都可能影响麻醉安全,甚至导致手术推迟。

  总之,麻醉前用药是手术麻醉的关键“前站”,作用多面且重要。其方案需个体化定制,而患者如实告知情况、遵医嘱配合,方能共筑手术安全防线,为手术顺利与术后恢复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