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7版 科普

深静脉置管日常照护 这些细节要记牢

□河池市天峨县人民医院 杨春燕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11月03日

  深静脉置管是临床重要血管通路技术,通过将导管经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或股静脉插入中心静脉区域,为长期输液、化疗、肠外营养支持及血流动力学监测提供安全通道。随着其在慢性病治疗、危重症救治中广泛应用,患者及家属对置管后日常照护知识需求迫切。科学规范照护可显著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堵塞、脱出等并发症发生率,延长导管寿命,保障治疗顺利。本文从多个方面,介绍照护要点,帮助大众掌握实用技能。

  认识深静脉置管,纠正认知偏差。深静脉置管是将生物相容性导管经穿刺置入上腔静脉、下腔静脉等中心静脉的操作,核心作用是建立稳定血管通路,避免外周静脉反复穿刺损伤,减少高浓度药物(如化疗药、高渗营养液)对血管的刺激。临床常见类型包括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心静脉导管(CVC)及输液港(PORT),日常照护原则基本一致。大众对置管有三类常见误区需纠正:一是认为置管后肢体完全不能动,实际避免剧烈运动后,置管侧肢体可进行穿衣、吃饭等日常活动;二是担心置管会持续疼痛,置管时会局部麻醉,术后1-2天内轻微不适感会缓解,持续疼痛需警惕异常;三是觉得置管易感染,严格遵循照护规范,感染发生率可控制在较低水平。

  日常观察:三步排查,警惕早期异常。日常观察是发现置管异常的关键,建议每日固定时间(如晨起后)按“看、摸、查”三步检查:第一步看外观,观察置管部位皮肤是否发红、肿胀、起疹,体外导管有无弯曲、破损,固定敷贴是否完整、有无污渍;第二步摸触感,轻触置管周围3cm皮肤,感受温度是否高于对侧,有无硬结或压痛;第三步查导管,确认导管固定是否牢固,敷贴有无松动,接头是否拧紧、有无漏液,带刻度导管需记录体外长度,观察是否变化。每日规律观察可早期发现局部炎症或导管移位,为及时处理争取时间。

  清洁维护:规范操作,保障通路安全。深静脉置管清洁维护需遵循无菌原则,核心包括置管部位换药与导管接头护理,关键操作由医护人员完成,患者及家属配合执行:置管部位换药每周1-2次,敷贴污染、潮湿或松动时需及时更换。换药前,患者及家属需洗净双手,协助患者暴露置管部位;换药中,避免触碰无菌区域及导管接头,疑问待操作后沟通;换药后24小时内,置管部位需保持干燥,若敷贴下有渗液渗血,及时联系医护人员。导管接头是预防感染的重要节点,每次使用前后,医护人员会用含氯己定醇或聚维酮碘消毒接口,时间不少于15秒,待消毒剂干燥后再连接器具;不使用时,确保接头盖拧紧,不随意打开更换。

  活动与生活:明确禁忌,兼顾安全与便捷。日常可正常开展吃饭、穿衣、洗漱、散步、简单家务(如叠衣服)等活动;需严格避免三类行为:一是置管侧肢体提举超过5kg重物、剧烈甩动或过度伸展,防止导管移位脱出;二是洗澡时置管部位直接沾水,建议用专用防水敷贴包裹,不慎沾水需立即更换敷贴;三是自行拉扯导管、调整敷贴,避免破坏无菌环境。穿脱衣物时动作需轻柔,先穿置管侧、后穿对侧,脱衣时相反,避免勾拉导管。

  异常情况:识别信号,及时就医处理。出现以下异常情况时,需立即联系医护人员或就医:局部异常表现为置管部位红肿、疼痛加剧,有脓性渗液或持续渗血,皮肤温度升高;全身症状包括无诱因发热(体温超38℃)、寒战、乏力、恶心呕吐;导管相关异常有体外导管长度变化、输液阻力大、无法回抽血液、导管破损或接头漏液等。禁止自行处理(如推注液体疏通导管),需尽快就医,由医护人员采取专业措施。

  复查与更换:遵循医嘱,把控使用周期。定期复查每周1次,项目包括血常规(排查感染)、凝血功能(评估血栓风险)及导管通畅度检查,医护人员根据结果调整照护方案;导管更换按类型确定周期,PICC导管每7天更换输液接头,本体可使用6-12个月,CVC导管使用不超过30天,输液港无损伤针每7天更换一次;导管拔除需专业医护人员操作,拔管后用无菌纱布按压穿刺点5-10分钟,24小时内保持穿刺点干燥,观察有无出血渗液。不可因“感觉无异常”自行延长使用时间或跳过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