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6版 科普

中药茶饮助力高血压日常调养

□百色市中医医院 杨秀奋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11月03日

  高血压已成为困扰许多人的常见慢性疾病,若长期控制不佳,可能会损害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除了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压外,日常调养也至关重要。其中,中药茶饮以其温和、便捷、易坚持的特点,成为不少高血压患者日常调养的好选择。

  中药茶饮调压的科学依据:从体质到血管的双向调节。中药茶饮并非简单替代降压药,而是通过调节体质、改善血管功能、缓解症状来实现辅助降压。其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平肝潜阳,缓解肝阳上亢。中医认为,肝阳上亢是高血压的常见证型,表现为头晕、耳鸣、面红目赤。天麻、钩藤等中药可平肝熄风,现代研究发现其含有的天麻素、钩藤碱等成分能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从而辅助降压。2.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丹参、山楂等活血中药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例如,丹参中的丹参酮能促进冠状动脉血流,改善心肌供血,对合并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尤为适用。3.利水渗湿,减轻血管压力。荷叶、玉米须等利水中药通过促进排尿减少血容量,间接降低血压。研究显示,玉米须中的黄酮类物质可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与西药ACE抑制剂作用机制相似。注意事项:中药茶饮需根据体质选择,如阴虚火旺者(口干、潮热)宜选滋阴类,痰湿体质(肥胖、舌苔厚腻)宜选健脾化湿类。建议首次饮用前咨询中医师,避免与降压药同服导致血压过低。

  三款经典降压茶饮:配方、功效与饮用指南。1.菊花决明子茶:平肝潜阳,缓解头晕。菊花和决明子是中医里常用的平肝明目药材,对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尤为适合。这类患者常伴有头晕、头痛、眼睛干涩、视物模糊等症状。制作这款茶饮很简单,取菊花10克、决明子15克,将决明子洗净后用小火炒至微香,然后与菊花一同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泡,盖上盖子闷10-15分钟即可饮用。菊花能疏散风热、平肝明目,决明子则有清肝明目、润肠通便的功效,二者搭配,不仅能帮助平复肝阳,缓解头晕头痛等不适,还能改善因肝火旺盛引起的便秘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决明子性微寒,脾胃虚寒、容易腹泻的患者不宜长期大量饮用,可适当减少决明子的用量,或在饮用期间观察身体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停用。2.丹参山楂茶——活血化瘀,保护血管。配方:丹参15克、山楂20克、陈皮5克。功效:丹参活血通络,山楂消食化积、降脂,陈皮理气健脾。适合血瘀型高血压(舌质紫暗、胸闷)。饮用方法:山楂去核后与丹参、陈皮同泡,沸水冲泡10分钟即可饮用。可反复冲泡至味淡,每日1剂。研究支持:一项针对120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试验显示,连续饮用丹参山楂茶3个月后,收缩压平均下降12mmHg,且血脂指标(TC、LDL-C)显著改善。3.玉米须荷叶茶——利水消肿,辅助降压。配方:干玉米须30克、荷叶10克(或鲜荷叶半张)。功效:玉米须利水消肿,荷叶清热解暑、升发清阳。适合痰湿内阻型高血压(肥胖、头重如裹)。饮用方法:玉米须洗净后与荷叶同煮,加水800毫升,大火煮沸后转小火20分钟,滤渣后分2次饮用。可搭配少量薏米增强祛湿效果。禁忌:低血压患者(血压<90/60mmHg)或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科学饮用中药茶饮的四大原则。1.体质匹配,辨证选茶。高血压分为肝阳上亢、痰湿内阻、气血亏虚等多种证型,需根据症状选择茶饮。例如,气血亏虚者(乏力、面色苍白)宜用黄芪、当归补气养血,而非清热类茶饮。2.剂量精准,避免过量。中药茶饮虽温和,但过量可能引发不适。例如,决明子长期大量饮用可能导致腹泻,丹参过量可能引起出血倾向。建议每日药材总量不超过30克。3.定期监测,动态调整。饮用茶饮期间需每周测量血压,若血压波动超过20mmHg或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应立即停用并就医。4.生活方式协同,事半功倍。中药茶饮需与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5克)、规律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戒烟限酒等结合。例如,高盐饮食会抵消茶饮的降压效果,而运动可增强血管弹性。

  中药茶饮是高血压日常调养的“温和助手”,但不可替代正规治疗。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饮用,同时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科学调养与规范用药并重,才能让血管更年轻、生命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