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6版 科普

心肌梗死“突袭”,预防要点速了解

□钦州市灵山县中医医院 周晓萍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11月03日

  办公室里,中年程序员敲代码时突然胸口剧痛;小区里,老人晨练几步便捂胸蹲地;深夜里,年轻人熬夜后心慌憋气,差点失去意识……这些都是心肌梗死“突袭”的真实场景。它不分年龄、场合,一旦发生,若应对不及时,就可能危及生命。

  心肌梗死“发病急、致死率高”,很多人因没认出早期信号或平时不注重预防,错过最佳应对时机。但多数心肌梗死并非“毫无征兆”,提前掌握预警信号,做好日常预防,就能大幅降低其“突袭”概率。

  认出心梗“预警信号”,别把危险当“小毛病”。心梗信号多样,不典型信号易被忽略。1.典型胸部不适。胸口有明显压迫感、紧缩感,像“有块石头压在上面”,还可能伴随剧烈疼痛,持续3-5分钟以上,休息或吃缓解胸痛的药也无改善。疼痛还可能“放射”到肩膀、手臂(尤其是左臂)、脖子、下巴甚至后背。2.全身症状突然出冷汗,手脚冰凉,还可能伴随恶心、呕吐、头晕,严重时“喘不上气”、心慌、情绪烦躁,甚至意识模糊。这些症状易被当成“肠胃炎”“感冒”,若同时有胸口不适,要警惕心梗。3.特殊情况。女性、老人、糖尿病患者心梗发作时症状可能不典型,仅有浑身乏力、轻微胸闷或偶尔咳嗽,易被误认为“累着了”“老毛病犯了”。这类人群出现异常不适,别硬扛,及时检查。4.区分“心绞痛”和“心梗”。心绞痛通常在劳累、情绪激动时出现,休息3-5分钟能缓解,疼痛程度轻;心梗疼痛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休息或吃药都没用,出现这种情况要警惕心梗,别拖延。

  心梗预防“5大核心要点”,日常就能落地。1.饮食调整:管好“嘴”,给心脏“减负”。多吃新鲜蔬菜(如菠菜、芹菜、西兰花)、水果(如苹果、蓝莓、猕猴桃),主食换成燕麦、糙米等全谷物,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胸肉、豆制品、鸡蛋),每周吃2-3次深海鱼(如三文鱼、鳕鱼)。少吃高油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高盐食物(如咸菜、腌肉、加工零食),每天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内;少吃高糖食物(如蛋糕、奶茶、含糖饮料),每餐吃到七八分饱,别暴饮暴食。2.规律运动:动对“身”,增强心脏活力。优先选择温和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打太极。每周运动3-5次,每次30-45分钟,运动时心率保持在(220-年龄)×60%-70%。运动前做5-10分钟热身,运动后做5分钟拉伸。遇到恶劣天气,选室内运动或暂停。3.戒烟限酒:戒掉“害”,减少血管损伤。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增加心梗风险,要尽早戒烟,可找家人监督或用无糖口香糖、坚果代替。避免二手烟。喝酒要控制,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别空腹喝酒,也别连续喝酒。4.情绪管理:稳住“心”,避免心脏“受刺激”。长期焦虑、紧张、愤怒、抑郁或突然情绪激动,会刺激血管收缩,诱发心梗。每天留10-15分钟做“放松活动”,如听舒缓音乐、深呼吸、冥想;遇到烦心事跟家人朋友倾诉;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保证7-8小时睡眠。5.控制基础病:管好“慢性病”,切断诱发链条。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是心梗的“隐形推手”。高血压患者要把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有糖尿病或肾病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保持在3.9-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10.0mmol/L;高血脂患者要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特别提醒:这些“高危人群”,预防要“加码”。45岁以上男性、55岁以上(或绝经后)女性,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或体重超标者,有冠心病、心梗家族史者,长期吸烟、熬夜、不运动、饮食不健康者,得心梗风险高。这类人群要更早筛查,从40岁开始每年做1次心脏相关检查,有家族史或基础病者每半年查1次;更严管理,饮食上盐摄入量控制在每天3克以内,运动关注心率,随身携带急救药物;更勤监测,每天测血压、血糖并记录。

  预防心梗,是“长期工程”。心肌梗死虽可怕,但提前认出预警信号,做好日常预防,就能降低发生概率。饮食调整、规律运动、戒烟限酒、情绪管理、控制基础病这5个要点需长期坚持。希望大家记好预防要点,提醒家人朋友关注心脏健康。出现疑似心梗症状,别抱侥幸心理,立即拨打120,原地休息,解开衣领,保持呼吸顺畅,等待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