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肾病等慢性疾病日益普遍。许多中老年人同时患有多种慢病,需要长期服药。然而,在治疗过程中,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悄然浮现——多重用药。所谓多重用药,通常指同时使用五种或以上药物。看似“全面治疗”,实则暗藏风险。
多重用药为何危险?人体不是药瓶,药物之间并非简单叠加。不同药物可能在体内发生复杂的相互作用,不仅影响疗效,还可能引发严重不良反应。例如,某些常用的降压药(如ACEI类)与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合用,会削弱降压效果,同时增加急性肾损伤的风险;抗凝药华法林若与某些中成药(如丹参片、银杏叶提取物、三七粉)同服,可能增强抗凝作用,导致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甚至脑出血。此外,老年人肝肾功能自然衰退,药物代谢酶活性下降,肾脏排泄能力减弱,更容易出现药物蓄积。例如,地高辛用于治疗心衰,但若与某些利尿剂或抗生素合用,血药浓度可能异常升高,引发心律失常。一些患者因服药种类繁多,出现头晕、乏力、食欲不振、便秘、腹泻、失眠或意识模糊等症状,却误以为是“年纪大了”或“病情自然进展”,而未意识到这些很可能是药物副作用的信号。
常见用药误区。多重用药的风险,往往源于一些根深蒂固但并不科学的用药观念。以下几种误区在慢病患者中尤为常见,值得高度警惕。1.药越多,病好得越快。有些患者认为多开几种药能“双管齐下”甚至“多管齐下”,殊不知药物之间可能相互拮抗,反而降低疗效。例如,某些降糖药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会掩盖低血糖症状,延误救治。2.自行增减药物或换药。有些患者听信亲友推荐,擅自加服“效果好”的药,或因症状缓解就自行停药。这种做法极易打乱治疗节奏,导致病情反复甚至恶化。3.忽视非处方药和保健品的影响。很多人觉得“非处方药”和“保健品”安全无害,随意服用。实际上,维生素、鱼油、钙片、中药茶饮等也可能与处方药发生相互作用。例如,长期大量服用钙剂可能影响某些抗生素的吸收。4.重复用药。不同科室开的药可能含有相同成分。比如,感冒药和止痛药中常含有对乙酰氨基酚,若同时服用,可能造成肝损伤。
如何科学管理多重用药?面对多重用药带来的潜在风险,关键不在于“不用药”,而在于“用对药、用好药、用少药”。通过科学的管理策略,可以在控制疾病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用药风险。1.建立用药清单:患者应记录自己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中成药、保健品等,注明药名、剂量、服用时间及原因。每次就诊时主动提供给医生,便于全面评估。2.定期进行药物重整:建议每3–6个月由医生或药师对用药方案进行一次“药物重整”(Medication Review),评估每种药物是否仍有必要,能否减量或停用,避免“只加不减”。3.优先选择“一药多效”的治疗方案:在医生指导下,尽量选择具有多重获益的药物。例如,某些降压药同时具有保护肾脏或改善代谢的作用,可减少用药种类。4.中西药联用需谨慎: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中成药虽为天然成分,但并非绝对安全。如六味地黄丸、血府逐瘀胶囊等,若与西药合用,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中药无毒”的误区。5.关注身体发出的信号:若在服药期间出现新症状,如皮疹、恶心、失眠、意识模糊等,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为药物不良反应。
家庭与社会的支持同样重要。家人应协助老年患者管理药物,帮助其按时按量服药,避免漏服、错服或重复服药。可使用分装药盒,按早、中、晚分类摆放。社区医疗机构可定期开展“安全用药宣传周”活动,药师可提供免费用药咨询和药物整理服务。部分地区已推行“家庭药师”制度,为慢病患者提供上门用药指导,值得推广。
总之,慢病管理是一场持久战,合理用药是其中的关键一环。多重用药并非治疗的保险,反而可能是健康的陷阱。唯有科学认知、规范用药、定期评估,才能真正实现“药为病用,而非病为药扰”。面对琳琅满目的药盒,请多一分谨慎,少一分盲目——健康,从来不是靠多吃药换来的,而是靠吃对药守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