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版 科普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孕期排查法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11月03日

  □钦州市妇幼保健院 邱妮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种由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MN1)突变引发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是婴幼儿期致死性遗传病的主要类型之一。其核心特征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退化导致的对称性肌无力与肌萎缩,患者可能因呼吸衰竭或严重运动障碍夭折。全球每5000-10000名新生儿中约有1例患病,而当父母双方均为携带者时,胎儿患病风险高达25%。现代医学通过基因检测技术,为孕期筛查SMA提供了科学方案。

  SMA的遗传机制与临床分型。SMA的致病根源在于SMN1基因7号外显子的纯合缺失或突变。该基因编码的运动神经元存活蛋白(SMN)是维持运动神经元功能的关键物质。根据发病年龄与严重程度,SMA可分为四型:Ⅰ型(婴儿型):出生后6个月内发病,95%患儿在2岁前死于呼吸衰竭;Ⅱ型(中间型):6-18月龄发病,可存活至成年但需长期呼吸支持;Ⅲ型(青少年型):18月龄后发病,能独立行走但运动能力逐渐衰退;Ⅳ型(成年型):20-30岁发病,症状相对轻微。

  孕期筛查的三级预防体系。(一)孕前携带者筛查:阻断遗传链的第一步。计划怀孕的夫妇可通过静脉血检测SMN1基因状态。若双方均为携带者,需通过遗传咨询评估风险。数据显示,中国人群中SMA携带率约为1/50,这意味着每200对夫妇中就有1对可能生育患儿。筛查技术选择:MLPA技术:可精准检测SMN1基因7号外显子缺失,覆盖95%的致病突变;二代测序(NGS):适用于罕见突变或家族史复杂的情况,但费用较高;PCR-RFLP:成本低但准确率有限,多用于初步筛查。(二)产前诊断:确诊胎儿的黄金窗口。若夫妇均为携带者,需在孕早期通过侵入性检查获取胎儿DNA:绒毛取样术(CVS):孕11-14周进行,通过胎盘绒毛膜细胞分析,准确率达99%;羊水穿刺:孕16-24周实施,采集羊水细胞检测,流产风险约0.5%;脐血穿刺:孕24周后执行,适用于晚期诊断,但操作难度较高。非侵入性筛查进展:常规的无创DNA产前检测(NIPT)并不能直接用于筛查胎儿SMA疾病。(三)新生儿筛查:早期干预的最后防线。部分地区已将SMA纳入新生儿代谢病筛查,通过干血斑检测SMN1基因拷贝数。若确诊,需立即启动治疗:诺西那生钠注射液:反义寡核苷酸药物,可改善运动功能并延长生存期;基因替代疗法(Zolgensma):一次性静脉注射,适用于2岁以下患儿,但费用高昂;支持治疗:包括呼吸机辅助、营养支持及康复训练。

  筛查的经济性与社会价值。(一)费用构成与医保覆盖。携带者筛查:单人检测费用约400元;产前诊断:羊水穿刺费用约3000-4000元,部分地区纳入医保报销;治疗成本:诺西那生钠年治疗费用约20万元,后续每年约10万元。(二)筛查的卫生经济学效益。研究表明,每投入1元进行SMA产前筛查,可节省未来43元的医疗支出。通过阻断患儿出生,不仅能减轻家庭负担,还可降低社会医疗资源消耗。

  伦理考量与决策支持。(一)知情同意与隐私保护。筛查前需签署知情同意书,明确检测目的、风险及后续选择。医疗机构应严格保护基因数据,防止就业、保险等领域的歧视。(二)心理干预与决策辅导。若产前诊断阳性,遗传咨询师需提供:生育选择:终止妊娠、接受患儿或采用PGT(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技术;心理支持: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缓解焦虑,建立家庭支持网络;资源链接:协助联系患者组织、慈善基金及康复机构。

  未来展望:精准医学的突破。2024年,中国自主研发的SMA基因治疗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预计未来5年内可大幅降低治疗成本。同时,第三代测序技术有望将产前诊断窗口提前至孕9周,进一步提高筛查效率。

  结语。SMA的孕期筛查是医学进步与人文关怀的结合体。通过科学排查,我们不仅能阻断遗传病的传递,更能让每个新生命在起跑线上拥有平等的健康权利。对于备孕夫妇而言,主动接受筛查是对未来家庭最负责的选择;对于医疗体系而言,完善筛查网络则是提升人口素质的关键举措。在这场与遗传病的博弈中,知识、技术与爱心终将筑起最坚固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