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版 科普

癌痛不是“正常反应”,必须治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医院 董智慧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11月03日

  在肿瘤科门诊,我们每天都会遇到被癌痛困扰的患者,而“得了癌症肯定会疼,忍忍就好”“吃止痛药容易上瘾,能不用就不用”这类想法,几乎成了不少患者和家属的“共识”。可事实上,这些根深蒂固的误区,正让无数患者在原本可缓解的疼痛中煎熬。对此,我们反复强调:癌痛绝非癌症患者必须承受的“正常反应”,它是身体发出的重要疾病信号,只要及时规范干预,不仅能显著提高生活质量,还能为后续癌症治疗扫清障碍。

  癌痛的产生原因。从医学角度来看,癌痛的产生原因远比想象中复杂。最主要的原因是肿瘤本身的侵犯——随着肿瘤细胞不断生长、扩散,会像藤蔓一样缠绕、挤压周围的组织、神经和骨骼。比如肺癌晚期患者,肿瘤可能侵犯胸膜或胸壁神经,引发持续的胸痛;骨转移患者则会因肿瘤破坏骨骼结构,出现剧烈的骨痛,这种疼痛往往在活动后加剧,严重时甚至无法翻身、行走。除了肿瘤直接导致的疼痛,癌症治疗过程也可能带来痛苦:手术会损伤局部组织,术后伤口疼痛可能持续数周;放疗可能引发皮肤灼伤、口腔黏膜炎,让患者吞咽时如同“吞刀片”;化疗药物则可能损伤周围神经,导致手脚麻木、刺痛,尤其在接触冷水或金属时,疼痛感会更明显。更易被忽视的是心理因素的影响,癌症患者常因对疾病的恐惧、对治疗效果的担忧陷入焦虑、抑郁,而这些负面情绪会像“放大镜”一样放大疼痛感受,形成“疼痛加重焦虑,焦虑又让疼痛更剧烈”的恶性循环。

  长期忽视癌痛的后果。长期忽视癌痛,对患者的身心伤害极大。身体层面,持续疼痛会严重扰乱睡眠——不少患者会因剧痛整夜无法入睡,即使短暂睡着也会被疼醒,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白天精神萎靡、注意力无法集中,进而影响食欲。患者吃不下、睡不好,身体长期处于“透支”状态,免疫力会大幅下降,而免疫力减弱又会给肿瘤“可乘之机”,加速病情进展,形成“疼痛→免疫力下降→肿瘤进展→疼痛加剧”的可怕闭环。心理层面,疼痛会不断消磨患者的意志,让原本积极配合治疗的患者逐渐变得绝望、暴躁,甚至有人因为“疼到受不了”而主动放弃治疗,这不仅让前期治疗成果付诸东流,也给家属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

  癌痛误区。在癌痛治疗的路上,患者和家属的认知误区往往是最大的“拦路虎”。除了“忍痛”,“怕上瘾”是最普遍的担忧。但是,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镇痛药物,成瘾的风险极低。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镇痛药物分为三类:轻度疼痛常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中度疼痛会使用弱阿片类药物,如可待因;重度疼痛则会用强阿片类药物,如吗啡。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通常用0-10分评估,0分为无痛,10分为最剧烈疼痛)、身体状况调整剂量,既能精准控制疼痛,又能将恶心、呕吐、便秘等不良反应降到最低。而且,随着医学发展,癌痛干预早已不局限于药物治疗。对于肿瘤压迫神经导致的顽固性疼痛,神经阻滞治疗能像“精准狙击”一样,通过注射药物阻断疼痛信号传导,快速缓解痛苦;对于因心理因素加重疼痛的患者,心理疏导、放松训练(如深呼吸、冥想)配合抗焦虑药物,能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减轻疼痛感受。此外,射频消融、针灸、物理治疗等手段也能辅助缓解疼痛,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组合多种治疗方式,制定个体化方案。

  及时干预癌痛对癌症患者治疗和生活意义重大。疼痛有效控制后,患者能安稳入睡、改善食欲、恢复活力,从而更积极配合手术、化疗、放疗等抗肿瘤治疗。临床数据显示,疼痛控制良好的患者对治疗耐受性更强、依从性更高,治疗效果更理想、生存期更长。同时,患者疼痛减轻,家属心理负担也会减轻,能有更多精力陪伴患者,营造积极治疗氛围。

  最后,请记住癌痛并非癌症患者难以逃脱的“宿命”,也不是必须忍受的“正常反应”。倘若出现癌痛,患者及其家属应摒弃错误观念,及时向医生详细描述疼痛的部位(例如胸部或腰部)、程度(是否能够忍受、是否影响睡眠)以及发作规律(是持续疼痛还是偶尔疼痛),切勿因“怕麻烦”“怕上瘾”而隐瞒病情。医生会结合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通过规范的干预措施来缓解疼痛,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更有信心对抗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