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版 科普

牙龈出血不是“上火”可能是牙周炎的信号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11月03日

  □济南市莱芜区高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谷体英

  “刷牙一漱口,泡沫带血丝;啃苹果、咬硬物,齿间留红痕”——这是很多人都遇到过的牙龈出血场景,多数人会下意识归因为“上火”,喝点凉茶、吃点清热食物就不再理会。但牙科医生提醒,牙龈出血绝非单纯的“火气旺”,更可能是牙周炎发出的预警信号,若长期忽视,炎症会持续侵蚀牙周组织,最终可能导致牙齿松动脱落,让“老掉牙”提前找上门。

  误区根深蒂固:牙龈出血=“上火”?在日常生活中,“上火”几乎成了牙龈出血的“万能解释”。熬夜后出血、吃火锅后出血、压力大时出血,都会被轻易归为“火气上升”。这种认知的形成,既源于传统生活经验,也因为“上火”的解释简单易接受,无需额外关注。但中医所说的“上火”,更多是身体应激状态的一种表现,可能加重牙龈不适,却并非出血的根本原因。牙科临床数据显示,超过90%的牙龈出血都与牙周局部问题相关,“上火”只是偶然的诱发因素。将牙龈出血归咎于“上火”,无异于忽视了口腔发出的真正警报,给牙周炎的发展留足了空间。

  真相揭晓:牙周炎才是出血的“幕后黑手”。牙周炎是一种慢性感染性口腔疾病,其核心致病菌是牙菌斑和牙结石。口腔中的细菌会与食物残渣、唾液黏液蛋白混合,在牙齿表面形成无色柔软的牙菌斑——这是细菌的“温床”,若每天未彻底清洁,牙菌斑会在12小时内开始钙化,逐渐形成坚硬的牙结石。这些“细菌大本营”会持续刺激牙龈,引发炎症反应:牙龈充血、水肿,质地从健康的坚韧状态变得脆弱易碎,此时哪怕是轻微的刷牙力度、咀嚼硬物的摩擦,都可能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早期阶段仅表现为牙龈炎,若及时干预可完全逆转;一旦拖延,炎症会向深层蔓延,破坏牙周膜、牙槽骨等牙齿支持组织,正式发展为牙周炎。

  沉默的危害:牙周炎如何一步步“吃掉”牙齿?牙周炎的可怕之处在于其“沉默的进展”,除了牙龈出血,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容易被忽视。但随着病情发展,这些信号会逐渐显现:牙龈颜色从健康的粉红色变为暗红或紫红;刷牙、说话时频繁出现口臭,且常规清洁无法缓解;牙龈与牙齿分离,形成“牙周袋”,按压时可能有脓液溢出;后期会出现牙齿松动、移位,咬东西无力,甚至牙缝变宽。牙槽骨的破坏是牙周炎导致掉牙的关键。牙槽骨是牙齿的“地基”,健康状态下紧密包裹牙根,提供稳固支撑。而牙周炎引发的慢性炎症,会刺激破骨细胞异常活跃,导致牙槽骨逐渐吸收、高度降低——就像地基被慢慢掏空,牙齿最终会因失去支撑而松动脱落。更值得警惕的是,牙槽骨吸收是不可逆的,一旦流失无法自行再生,只能通过专业治疗控制病情。

  科学应对:三步守住牙周健康,远离掉牙风险。第一步,建立科学的口腔清洁习惯。每天至少刷牙2次,每次不少于2分钟,采用巴氏刷牙法;饭后及时漱口,配合使用牙线或冲牙器,清理牙刷难以触及的牙缝残渣,从源头减少牙菌斑堆积。第二步,定期进行专业口腔维护。建议每年进行1-2次口腔检查,每6-12个月做一次超声波洁牙。牙结石无法通过刷牙清除,专业洁牙能彻底清除牙齿表面和牙龈下方的牙结石、顽固牙菌斑,是预防牙周炎的关键,也是治疗早期牙龈炎的有效手段。第三步,及时就医干预症状。若出现频繁牙龈出血、牙龈红肿、口臭、牙齿松动等情况,切勿拖延,应及时到牙科就诊。

  纠正认知:这些牙周健康误区要避开。除了“上火”的误解,还有几个常见误区会影响牙周健康:一是认为“牙龈出血是刷牙太用力”,进而减少刷牙力度或次数——这会导致牙菌斑堆积更多,加重炎症,形成恶性循环;二是迷信“偏方止血”,用盐水、白酒漱口等方式,不仅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还可能刺激牙龈,加重损伤;三是觉得“年纪大了掉牙是正常现象”,其实健康的牙齿可以伴随终身,“老掉牙”本质是牙周病等口腔疾病未及时治疗的结果。

  牙龈出血从来都不是小事,而是口腔发出的“健康警报”。告别“上火”的片面认知,正视牙周炎的风险,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进行专业维护,才能守护好牙周组织,让牙齿保持稳固,远离“老掉牙”的困扰。毕竟,一口健康的牙齿,既是饮食健康的基础,也是晚年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