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版 科普

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这些“沉默杀手”如何早期察觉

□南宁市社会福利医院 梁苏珍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11月03日

  高血压、糖尿病与冠心病被称为“沉默杀手”,因其早期症状隐匿却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4》,我国高血压患者达2.7亿,糖尿病患者超1.4亿,而冠心病每年导致约100万人死亡。这些疾病初期可能仅表现为轻微不适,但若未及时干预,可能进展为心梗、脑卒中、肾衰竭等致命后果。本文结合2024年最新医学指南,解析三大疾病的早期信号与筛查策略。

  高血压:无声的血压攀升。1.诊断标准(2024年指南)。诊室血压:≥140/90mmHg(未用药);家庭血压:≥135/85mmHg;动态血压:24小时平均≥130/80mmHg,或夜间≥120/70mmHg。2.早期信号。头部不适:头晕、头痛、耳鸣,或颈项僵硬;神经症状: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易激动;器官缺血表现:运动或上楼时胸闷、心慌气短;视物模糊、眼前发黑;单侧肢体麻木或短暂性活动障碍。其他:频繁鼻出血、夜间打鼾伴呼吸暂停。3.高危人群。年龄≥40岁、超重(BMI≥24)、家族史、缺乏运动者;合并糖尿病、高血脂或长期熬夜者。4.筛查建议。普通人群:18岁以上每2年测一次血压;高危人群:每年测一次,家庭自测建议每日早晚各1次,连续7天取平均值;重点检查:合并糖尿病或肾病者需加测24小时动态血压。

  糖尿病:甜蜜的隐形威胁。1.诊断标准(2024年更新)。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空腹血糖:≥7.0mmol/L(至少8小时无热量摄入);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血糖≥11.1mmol/L;随机血糖:≥11.1mmol/L(伴多饮、多尿、体重下降);新增指标:OGTT1小时血糖≥11.6mmol/L可诊断2型糖尿病。2.早期信号。典型“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非特异性症状:疲劳乏力、视力模糊(血糖波动致晶状体渗透压改变);伤口愈合缓慢、皮肤瘙痒(高血糖刺激神经末梢);女性反复外阴瘙痒或尿路感染。3.高危人群。年龄≥40岁、超重(BMI≥24)、妊娠糖尿病史、巨大儿分娩史(≥4kg);合并高血压、高血脂或长期使用激素者。4.筛查建议。普通人群:40岁以上每年测一次空腹血糖;高危人群:每半年测一次,推荐OGTT筛查糖尿病前期;重点检查:肥胖者需加测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为高危)。

  冠心病:心脏供血的隐形危机。1.病理机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堵塞,心肌缺血缺氧,可能引发心绞痛、心梗或猝死。2.早期信号。胸痛特征:劳累或情绪激动时胸骨后/心前区闷痛,向左肩、左臂放射(持续3-8分钟,休息缓解);运动后牙痛、胃痛、头痛(非典型部位疼痛)。夜间症状:平卧时胸闷憋气,坐起后缓解(心脏回心血量增加所致)。其他表现:噪音敏感:听到嘈杂声时心慌胸闷;心律不齐:不明原因心跳过快/过缓;体力活动后心慌、气短(休息缓解)。3.高危人群。年龄≥45岁(男性)、≥55岁(女性)、家族史、吸烟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或肥胖者。4.筛查建议。普通人群:40岁以上每3-5年做一次心电图、心脏彩超;高危人群:每年做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或运动负荷试验;重点检查:糖尿病或肾病患者需定期评估心肌缺血。

  共性预防策略:守住健康防线。1.生活方式干预。饮食:低盐(每日<5g)、低脂、低糖,增加全谷物、蔬菜、深海鱼;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避免久坐;体重管理:BMI控制在18.5-23.9,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戒烟限酒:彻底戒烟,男性每日酒精摄入<25g、女性<15g。 2.定期体检。基础项目:血压、空腹血糖、血脂四项(每年一次);高危人群加项:糖化血红蛋白、动态心电图、冠状动脉CTA(每1-2年)。3.家庭监测。备齐血压计、血糖仪,按规范操作(如血糖仪需校准,血压计袖带覆盖上臂2/3);记录数据,动态观察变化趋势(如血压波动超过20mmHg需就医)。4.遵医嘱干预。确诊患者需规律服药,定期复诊调整方案(如高血压患者每3个月复诊一次);合并多种疾病时,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如糖尿病合并肾病者慎用某些降压药)。

  结语。高血压、糖尿病与冠心病并非不可控。通过提高健康意识,关注身体发出的细微信号,结合定期体检与生活方式调整,可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记住:健康是“1”,其他都是“0”——守住这个“1”,才能享受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