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版 科普

如何有效预防、治疗糖尿病

□信阳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 陈孝雪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11月03日

  糖尿病管理绝非简单的不吃糖,而是一场融合精准营养学、运动生理学与药物力学的系统战役。从每一口食物的智慧选择,到肌肉纤维的规律调动;从指尖一滴血的秘密解读,到药物与胰岛素的精密协作。

  科学饮食——为身体精准“加油”。掌控总量,平衡能量:理解每日所需总热量,结合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活动量等因素综合计算,目标是维持或达到健康体重。超重或肥胖者适当减少摄入是控糖基础。避免暴饮暴食,规律三餐或少量多餐,让血糖波动更平稳。优化结构,精选食材:主食智慧选,将至少1/3精白米面替换为糙米、燕麦、藜麦等全谷物及杂豆,每餐控制拳头大小,通过膳食纤维延缓血糖上升;大幅增加深绿叶菜(菠菜/油菜)与瓜茄类蔬菜摄入量,借其低热量高纤维特性增强饱腹感;蛋白质优选鱼虾、去皮禽肉、瘦肉、豆制品及低脂奶类,每日搭配1-2个鸡蛋+1-2两肉+1杯奶;严格规避含糖饮料甜点,烹饪以蒸煮炖拌为主,少油炸,控制植物油用量,限制动物内脏与肥肉,食盐每日≤5克防隐形风险。进餐顺序有讲究:尝试改变进餐顺序:先喝一碗清汤,再吃一大份蔬菜,接着摄入适量的鱼肉类蛋白质,最后再吃主

  食。

  合理运动——激活身体的“降糖引擎”。有氧运动是主力:选择能持续进行、提升心率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作为核心。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太极拳、广场舞都是极佳选项。目标是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力量训练不可缺:每周安排2-3次力量训练。利用弹力带、哑铃进行俯卧撑、深蹲、弓步等自重训练,锻炼胸、背、肩、手臂、腹部、腿部等主要肌群。融入生活,贵在坚持:抓住日常碎片时间:提前一站下车步行,选择走楼梯而非电梯,工作间隙起身活动几分钟。饭后散步15-30分钟是控制餐后血糖的黄金时段。

  规律监测——掌握血糖的“晴雨表”。家用血糖仪是基础:掌握正确的采血、测量方法至关重要。定期用酒精棉片消毒采血部位,待酒精挥发干后采血,避免用力挤压手指。记录每次测量的日期、时间、血糖值和备注(如餐前/餐后、运动后、特殊饮食等)。监测频率个体化:初始治疗或血糖波动大时,需频繁监测。血糖稳定后,可遵医嘱减少频率。重点监测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每3-6个月需去医院检测一次HbA1c。它能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控制水平,是评估长期控糖效果的核心指标。动态血糖监测(CGM):对于血糖波动大、频发低血糖或需精细管理的患者,CGM可连续监测组织间液葡萄糖水平,清晰展示血糖波动趋势和规律。

  规范用药——科学使用“控糖武器”。口服降糖药: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包括磺脲类和起效更快的格列奈类。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则以二甲双胍为基石,还有噻唑烷二酮类。针对餐后血糖高的患者,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的α-糖苷酶抑制剂很适用。基于肠促胰素的药物有DPP-4抑制剂以及GLP-1受体激动剂,后者还能帮助减重和护心。最后,促进葡萄糖从尿中排出的SGLT2抑制剂,在降糖的同时也对心脏和肾脏具有保护作用。胰岛素:当口服药效果不佳、胰岛功能严重衰退、出现急性并发症或处于手术、感染等应激状态时,胰岛素治疗是必需且有效的。胰岛素种类繁多(速效、短效、中效、长效、预混),注射方案也需个体化。定期复诊:定期到医院复查,医生会根据血糖监测记录、HbA1c结果、药物反应、有无副作用及身体状况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与医生保持良好沟通,主动告知用药感受和困难。

  总之,糖尿病管理需要时间和耐心,但只要掌握了这四大核心方法,就能有效控制病情,拥有更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