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版 科普

胃癌早筛早治:胃镜为盾,微创为刃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11月03日

  □济南市莱芜区茶业口镇卫生院 赵增伟

  胃癌作为我国高发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病死率居高不下的核心原因在于早期症状隐匿,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三分之一的癌症可通过早期发现实现根治,而胃癌早筛早治正是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的关键。其中,胃镜检查是早筛的“金标准”,而普外科微创技术的革新则为治疗提供了更优选择,二者共同构筑起胃癌防治的坚固防线。

  胃镜检查:胃癌早筛的“金标准”。胃镜检查之所以成为胃癌早筛的核心工具,源于其不可替代的诊断优势。它能顺次清晰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黏膜状态,不仅可直接识别微小病变,还能即时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准确率高达90%以上,是区分良性病变、癌前病变与早期胃癌的关键手段。相比血清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辅助手段,胃镜能避免漏诊早期微小病灶,尤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等胃癌前疾病的监测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检查前需空腹6-8小时,停用相关影响药物,检查后1-2小时内禁食,多数人仅会出现短暂喉咙不适,无需过度担忧。及时的胃镜筛查,能让早期胃癌在无症状阶段被发现,此时治疗治愈率可达90%以上,远超中晚期胃癌的治疗效果。

  胃镜筛查的重点人群与频率。根据专家共识,并非所有人群都需同等频次进行胃镜筛查,需结合年龄与风险因素划定重点筛查对象,年龄≥40岁且符合以下任一条件者均属于胃癌高危人群,需优先纳入筛查范围:胃癌高发地区居民、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有胃癌家族史、既往患有胃癌前疾病、长期摄入高盐、腌制饮食或有吸烟、酗酒习惯者;筛查频率依据风险等级差异化设定,高危人群每年进行1次胃镜检查,中危人群每2年进行1次胃镜检查,低危人群每3年进行1次胃镜检查,以此确保精准防控。

  胃癌治疗的微创化革新:从传统手术到精准诊疗。随着精准医疗理念推进,胃癌普外科治疗已突破传统开腹手术局限,全面迈向微创化、智能化,为患者带来创伤更小、恢复更快、生活质量更高的选择。1994年首例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成功后,腹腔镜技术凭借多方面优势逐步成为胃癌根治主流术式,临床研究证实其在局部进展期远端胃癌治疗中,安全性、淋巴结清扫彻底性及长期生存率与开腹手术相当,且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在早期胃癌治疗中,“双镜联合”技术可精准切除病灶并保留胃功能。机器人辅助手术作为微创治疗尖端技术,借助高清视野和灵活机械臂提升手术精细度与安全性,适用于复杂手术,能加快患者术后恢复,减少远期并发症。此外,多学科协作(MDT)模式成为个性化治疗核心,多科室专家共同制定闭环方案,保障治疗疗效与安全性。

  胃癌防治的未来趋势与健康建议。未来胃癌治疗将进一步向智能化迈进:人工智能技术将逐步应用于术前病灶评估(通过影像分析精准判断肿瘤范围与浸润深度)、术中导航(实时引导手术操作,提升精准度)、术后康复管理(动态监测恢复情况,及时干预并发症);机器人手术系统的人机协作能力也将持续升级,有望进一步提高手术安全性与疗效稳定性。对普通人而言,胃癌防治的关键在于“早”与“防”:要将定期胃镜筛查纳入健康管理,尤其高危人群需严格遵循筛查频率,避免因“无症状”忽视检查,错过最佳干预时机;保持健康饮食作息,减少高盐、腌制、熏烤食物摄入,戒烟限酒,若确诊幽门螺杆菌感染,需及时规范根除,降低胃癌发生风险;一旦发现胃部病变,需到正规医院消化外科或普外科就诊,遵循多学科团队制定的方案规范治疗,避免轻信偏方或延误治疗。

  结语。胃癌防治的核心在于“早”,胃镜检查为早期发现提供了可靠手段,而微创外科技术则为治疗带来了微创、高效、高质量的新选择。重视筛查、规范治疗,就能将胃癌这一“健康杀手”遏制在萌芽阶段,为自身和家庭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