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版 声音

“带娃专业”进大学,将重新定义托育服务?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11月03日

新闻

  仿真婴儿的啼哭声回荡在实验室,VR设备模拟出婴儿拍嗝的力度反馈,“系统显示我换尿布响应慢了47秒,拍嗝力度超标12%”……近日,高校培养“带娃专家”的话题引发热议。

  记者近日探访了开设托育相关专业的职业学校。比如,今年首批获批的山东女子学院,“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的学生要掌握“健康照护+科学评估+管理研究”三大核心能力,学习婴幼儿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营养喂养、疾病防护等必修课,覆盖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还要具备组织亲子活动、开展育儿指导、协调社区资源以及进行团队管理、调查研究等综合能力。齐鲁师范学院除了以上课程外,还有一门《婴幼儿伤害预防急救》课程,仅基本急救措施,学生就要至少掌握7种,包括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擦伤、跌伤,还有鼻出血、烧烫伤等。

  数据显示,我国约有3000万名三岁以下婴幼儿,超三成家庭存在托育需求。双职工父母的时间被工作切割得支离破碎,祖辈精力有限,带娃焦虑成为普遍的社会情绪。现实中,奶粉冲错比例、辅食添加过早、发热乱用退烧药的“经验式育儿”屡见不鲜。正因如此,系统化的科学育儿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据了解,目前,全国有600多所高职专科学校开设了与托育相关的专科专业。今年4月,教育部首次将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纳入本科教育学类。从专科到本科,与婴幼儿有关的专业人才培养越来越深入和完善。 (据央视)

  观点

  让“幼有所育”惠及千家万户

  @据《工人日报》:

  近年来,我国托育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相关专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带娃专家”,有望改变这一领域既懂专业又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短缺的现状。

  托育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是对当下社会多元育儿需求的精准对接,是拓宽人才培养和大学生就业路径的有益探索,是筑牢民生保障、增进民生福祉的必要举措。客观而言,“带娃专家”仅是媒体和公众对托育专业人才的亲切称呼,这背后其实是人们对“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期待。

  眼下,需着手完善相关配套举措,包括加强高校与行业的对接,让专业能力高效转化为服务品质;拓展和提升相关岗位的发展通道、收入待遇、职业声望等,让从业者更有获得感、归属感。这需要相关部门积极探索和拓展更多校企合作的模式与空间,在学历教育、职业技能等级和职称体系建设等方面协同发力,需要行业标准建设与引导监督并行,需要投身于此的学子能多些爱心、耐心与恒心。期待在多方力量的支持下,高质量托育人才队伍能助推托育行业健康发展,让“幼有所育”惠及千家万户。

  @光明网:

  有人对这个专业不以为然,或多或少反映出社会对婴幼儿照护与管理的偏见。很多人的育儿方法主要来自经验传授或碎片化信息,因此,他们对“带娃”的认识还停留在家务层面。但实际上,养娃并不是“多口人、多碗饭”的事,也不能把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单纯理解为培养“育儿保姆”。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3岁前是婴儿期和儿童早期,是影响一个人神经发育、情绪模式、依恋关系乃至未来社会行为的关键期。这个专业的本质,是学习如何理解孩子的需求,如何为孩子设计构建一个有利于认知与情感健康成长的环境。换句话说,学生要学会的不只是“怎么看护”,更要掌握这个阶段的教育原理,并将之运用到机构、家庭、社会等各个场景。大学开设这门专业,有助于社会重新认识这个专业的学术内涵和职业价值。

  今年七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以发展“1+N”托育服务体系,来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托育服务需求,大学设立相关专业,正是为这张蓝图补上人才这一块关键的拼图。

  随着国家普惠托育政策推进,社会对托育服务的期待不仅是满足数量,对质量和安全也有更高的要求。托育机构、社区育儿中心、家庭教育指导、婴幼儿康复与干预,乃至政策研究与培训岗位,都需要具备系统知识与职业伦理的专业人才。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大学培养托育人才,不只是为了填补就业市场,更是在为未来社会结构做支撑。因为当一个社会开始重视“怎么带娃”时,其实是在回答一个重要的社会命题——我们希望下一代怎样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说,托育服务体系是否健全,不仅关乎年轻家庭能否平衡好工作与生活,也关乎教育公平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北青网:

  长期以来,育儿被简化为“伺候人”的体力劳动。这种认知偏差导致两个矛盾:一面是家长对科学育儿的迫切需求,另一面是行业人才“量质双缺”的困境。

  专业教育的升级正是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当高校培养的“带娃专家”能运用发展心理学设计早教方案,用营养学知识制定喂养计划,用管理学优化托育机构运营时,育儿服务便从“经验型”转变为“科学型”。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服务质量,更重塑了行业的社会地位。

  这场变革的终极意义,在于构建育儿友好型社会。当专业人才成为行业主力,当科学育儿理念广泛传播,受益的不仅是婴幼儿个体,更是整个社会。当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专业、科学的照护时,我们收获的不仅是当下的安心,更是长远的希望。当年轻人带着专业知识投身托育行业,科学育儿理念通过专业服务传播,相信这个行业的升级指日可待,一个更加尊重生命、关爱成长的社会正在到来。

  @彩云网:

  托育本科化的背后,是社会需求与人才结构转型的必然选择。社会对“幼有所育”的期待早已超越吃饱穿暖的基准线,延伸至情感抚慰、智力开发、健康管理等更高层次。当高校毕业生年超千万规模遭遇就业结构性矛盾,托育领域却面临“既懂专业又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荒,本科教育的介入正是打通供需堵点的关键一步。

  更深层次看,托育本科化是一场关乎人口素质与民生福祉的战略投资。对大学生群体而言,这个专业拓展了就业赛道,对社会发展来说,这一变化能推动“育儿友好型社会”建设,让更多女性放心回归职场,同时撬动传统家庭育儿模式向社会化、专业化转变,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理念渗透到更多领域,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育儿服务水平。

  当然,尽管托育本科化前景广阔,但仍面临多重考验。比如,实践教学如何更贴近真实场景?职业发展路径如何更清晰?此外,社会对“带娃专业”的偏见依然存在,认为大学生带娃是大材小用。为此,高校应深化产教融合,与托育机构、医疗机构、社区服务中心建立实训基地,推动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动态对接。政策层面则需完善职业发展通道,将托育岗位纳入职称评定体系,通过薪酬补贴、税收优惠提升职业吸引力。社会认知转变同样关键,应通过媒体宣传、案例示范等重塑托育职业的社会价值,让带娃专家也能获得与教师、医生等职业同等的社会尊重。

  托育本科化不仅是教育体系的调整,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相信随着更多高校加入,行业保障不断完善,会有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投身托育领域,与行业实现双向奔赴,为亿万家庭打开了一扇通向美好生活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