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过后天气逐渐转凉,空气中的湿度也随之降低,“秋燥”便成了这段时间里困扰许多人的健康问题。其实,应对秋燥关键在于“润肺保湿”,从饮食、起居、护理等多方面入手,就能轻松缓解不适,安然度过秋季。
饮食调理:从内补水,滋养肺腑。中医认为,“肺喜润而恶燥”,秋季润肺的核心在于通过饮食为身体补充水分和津液,同时避免加重体内燥邪。(一)多吃润肺生津的食材。①白色食物:中医讲究“五色入五脏”,白色食物对应肺部,是秋季润肺的首选。比如雪梨能清热生津、润肺化痰,生吃可缓解口干,煮成梨汤或与川贝、冰糖同炖,止咳效果更佳;银耳被誉为“平民燕窝”,富含植物胶质,与百合、莲子同煮成羹,既能滋阴润肺,又能为皮肤补充水分;山药性平味甘,可健脾益肺,无论是炒菜、炖汤还是煮粥,都是秋季的优质食材。②温润多汁的水果:除了雪梨,葡萄、柚子、猕猴桃等水果也适合秋季食用。葡萄酸甜可口,能补气血、生津液,其中的葡萄多酚还能抗氧化;柚子富含维生素C和类黄酮,不仅润肺化痰,还能增强免疫力,但其性偏寒,脾胃虚寒者不宜多吃。③滋阴润燥的杂粮:秋季可多吃一些具有滋阴作用的杂粮,如燕麦、小米、黑芝麻等。燕麦煮粥时加入杏仁,既能增加膳食纤维,又能润肺止咳;黑芝麻有补肝肾、润五脏的功效,磨成粉冲水喝或撒在粥里,简单又营养。(二)少碰“助燥”食物。秋季饮食需避开辛辣、油炸、过咸的食物,比如辣椒、花椒、炸鸡、腌制品等,这些食物会加重体内燥邪,导致口干、咽喉肿痛等症状加剧。此外,秋季也不宜过量饮用白酒、咖啡等刺激性饮品。
起居作息:顺应时节,护阴养气。秋季养生讲究“顺应秋收”,合理安排起居作息,才能帮助身体抵御燥邪侵袭。(一)保证充足睡眠,养阴润燥。秋季昼夜温差大,应适当增加睡眠时间,尤其是养成“早睡”的习惯。中医认为,“人卧则血归于肝”,早睡有助于肝阴滋养,而肝与肺相互协调,肝阴充足则肺阴得以保障。建议晚上10点半前入睡,早晨不要过早起床,顺应秋季“收敛”的特点,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整。(二)注意增减衣物,防燥防寒。秋季气温变化快,过早穿太厚的衣服会导致体内热气无法散发,加重燥邪;穿太少则易受凉,引发感冒。可以遵循“春捂秋冻”的原则,根据气温变化逐渐增加衣物,重点注意背部和脚部的保暖,避免寒邪入侵损伤肺气。(三)保持室内湿度,对抗干燥。秋季室内空气干燥是导致皮肤和呼吸道不适的重要原因。可以使用加湿器将室内湿度保持在40%到60%之间,也可以在房间放置一盆清水、悬挂湿毛巾,或养一些绿萝、吊兰等喜湿植物,通过自然蒸发增加空气湿度。此外,每天开窗通风2到3次,每次30分钟左右。
运动与情志:调畅身心,增强抗燥力。适当的运动和良好的情绪状态,能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增强肺功能,帮助抵御秋燥。(一)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秋季运动不宜过于剧烈,以免出汗过多消耗津液,可选择散步、瑜伽、太极拳、八段锦等温和的运动。其中,八段锦中的“两手托天理三焦”“调理脾胃须单举”等动作,能促进气血循环,增强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改善呼吸道不适。运动时间最好选择在早晨或傍晚,避免在正午阳光强烈或气温过低时运动,运动后及时补充温水,不要喝冰镇饮料。(二)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悲秋”。秋季万物凋零,人们容易产生低落、伤感的情绪,中医称之为“悲秋”。而“悲则气消”,过度悲伤会损伤肺气,加重秋燥症状。可以多参加户外活动,如登山、赏秋,感受秋季的自然之美;也可以培养兴趣爱好,如画画、弹琴、读书,转移注意力;与家人朋友多交流,及时排解不良情绪,保持心情愉悦,让肺气得以宣畅。
秋季燥邪虽易扰人,但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从饮食、起居、护理、运动等多方面做好调理,就能有效润肺保湿,让身体适应季节变化。不妨从今天开始,试试这些小妙招,远离秋燥困扰,享受秋日的清爽与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