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人医院 张秀惠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管理的核心在于患者的自我效能提升。从护理专业角度看,饮食调控、运动干预与血糖监测构成的“黄金三角”,并非孤立的健康行为,而是一套需要专业指导、个性化实施和持续评估的护理体系。
饮食护理:构建个体化的营养平衡方案。1.在主食选择上,护理评估的重点是碳水化合物的“质”与“量”。应指导患者采用“全谷物替代法”,将每日精制谷物的1/3替换为燕麦、糙米、玉米等全谷物。这类食物富含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可延缓葡萄糖吸收速率,降低餐后血糖峰值。护理实践中需注意,不同患者对膳食纤维的耐受度不同,需从少量开始逐步增加,避免因肠道不适影响依从性。同时,采用食物交换份法计算每日碳水化合物总量,例如每50g大米相当于25g燕麦,帮助患者在多样化饮食中保持总量控制。2.蛋白质与脂肪的管理同样需要护理干预。优质蛋白(如鸡蛋、鱼类、豆制品)的摄入量应占每日总热量的15%-20%,既能维持肌肉量,又可减少糖异生。护理人员需教会患者识别“隐形脂肪”,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中的饱和脂肪酸,这类物质会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应严格控制。对于合并肾病的患者,需进一步限制植物蛋白摄入,避免增加肾脏负担,这体现了饮食护理的个体化原则。3.进餐行为的护理指导也不可或缺。临床观察发现,采用“蔬菜-蛋白质-主食”的进餐顺序,可使餐后2h血糖平均降低1.2mmol/L。护理人员可通过模拟演示、饮食日记反馈等方式,帮助患者养成规律进餐习惯,同时强调定时定量的重要性——避免漏餐导致的低血糖,或暴饮暴食引发的血糖骤升。
运动护理:基于评估的安全效能干预。1.运动前的护理评估包括心肺功能、关节状况、血糖水平等核心指标。对于空腹血糖>13.9mmol/L或出现酮症的患者,应暂停运动;而血糖<5.6mmol/L时,需补充15g碳水化合物(如半杯果汁)后再运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是基础推荐,即运动时心率达到(220-年龄)×60%-70%,表现为“能说话但不能唱歌”的状态。护理实践中,可指导患者采用“10min递进法”:初始每次运动10min,每周增加5min,逐步达到每日30min、每周5次的标准,以降低运动损伤风险。2.抗阻运动的护理指导需更具针对性。对于无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推荐每周2-3次的抗阻训练,如哑铃弯举、弹力带训练等,每次20-30min。护理人员需示范正确动作,避免憋气发力(以防血压骤升),并强调“循序渐进”——从1-2组、每组8-10次开始,逐步增加强度。研究显示,规律抗阻训练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降低0.5%-0.8%,其护理价值不容忽视。
监测护理:数据驱动的管理优化。1.血糖监测方案的个体化制定是护理核心。对于使用口服药的患者,可指导其监测空腹及餐后2h血糖,每周2-4次;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则需增加监测频率,包括餐前、睡前,必要时加测凌晨3点血糖(排除苏木杰现象)。护理人员需示范血糖仪的正确操作:采血前温水洗手(避免酒精残留影响结果)、采血时弃去第一滴血、试纸避光保存等,确保数据准确。同时,通过“血糖日记”记录监测值、饮食、运动等信息,为调整方案提供依据。2.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监测指导同样重要。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HbA1c反映近3个月平均血糖,每3个月检测一次,目标值一般<7%(具体需个体化设定)。若HbA1c达标但日常血糖波动大,需调整饮食或运动;若不达标,则需结合临床调整药物,体现“短期监测与长期评估”的结合。3.监测结果的解读与干预是护理关键。当患者出现血糖持续偏高(如餐后>10mmol/L),护理人员应帮助分析原因:是否主食过量?运动不足?还是药物剂量不足?若出现低血糖(<3.9mmol/L),则需排查是否进食过少、运动过量或药物过量,并指导预防措施。
饮食、运动、监测这“黄金三角”,在护理视角下是相互关联的整体:饮食为运动提供合理能量,运动增强饮食控糖效果,而监测则为前两者的调整提供依据。护理人员通过专业指导、行为干预和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掌握这三项技能,最终实现从“被动治疗”到“主动管理”的转变,让糖尿病患者在控制疾病的同时,保持高质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