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8版 科普

肺癌早筛:低剂量CT、肿瘤标志物、基因检测怎么选?

□娄底市中心医院 彭爱华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8月04日

  肺癌就像个隐匿的“健康刺客”,早期往往没什么症状,等发现的时候,常常已经到了中晚期。好在现代医学为这场“健康保卫战”准备了三把“利剑”——低剂量CT、肿瘤标志物检测和基因检测。它们各有各的本事,该怎么根据自己的情况“精准出剑”呢?

  低剂量CT:肺癌筛查的“黄金标尺”。要是把肺部比作一片森林,低剂量螺旋CT(LDCT)就像能发现“小树苗”病变的无人机。比起传统胸片,它通过降低辐射剂量,在保证安全的同时,能捕捉到直径只有2毫米的微小结节。适用人群:长期吸烟者(包括已戒烟但不足15年);有肺癌家族史或职业暴露史(如石棉、氡气接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优势:早期发现:敏感度是胸片的4-10倍,能揪出还没形成肿块的“原位癌”;精准定位:能清晰显示结节的形态、边缘特征,帮着判断良恶性,比如边缘光滑的结节多是良性,边缘带毛刺、分叶的就得警惕恶性了。快速扫描:一次屏气就能完成肺部扫描,减少呼吸运动带来的影像干扰,很适合大规模筛查。使用场景:高危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LDCT筛查。若发现可疑结节,需进一步通过薄层CT或增强CT评估,必要时进行穿刺活检。

  肿瘤标志物:血液中的“预警雷达”。肿瘤标志物是肿瘤细胞释放到血液里的特殊物质,就像敌人入侵时留下的“脚印”。虽说单独用它不能确诊肺癌,但结合影像学检查,能提供不少重要线索。常见标志物:CEA(癌胚抗原):广谱标志物,肺腺癌患者中阳性率较高。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小细胞肺癌的“专属标记”,水平升高提示神经内分泌肿瘤可能。CYFRA21-1(细胞角蛋白19片段):非小细胞肺癌的“风向标”,与肿瘤大小、分期密切相关。SCC(鳞状细胞癌抗原):肺鳞癌的特异性指标,肿瘤增大时水平显著升高。适用场景:当CT发现可疑结节时,标志物升高能提示恶性的可能;治疗前后的水平变化能反映肿瘤对治疗的反应,比如化疗后CEA下降,可能说明疗效不错;要是持续升高,可能意味着有复发风险,得加强随访,这对预后评估很有帮助。注意事项:标志物升高≠肺癌!炎症、感染甚至吸烟都可能导致假阳性。因此,它更像“侦察兵”,需要与其他检查“会师”才能确定战局。

  基因检测:精准治疗的“导航系统”。对于已经确诊的肺癌患者,基因检测能揭开肿瘤的“基因密码”,给靶向治疗提供精准的“地图”,就像一把“分子钥匙”,能匹配对应的“靶向锁”。核心靶点:EGFR突变在亚洲肺腺癌患者中占比最高,对应的有吉非替尼、奥希替尼等药物;ALK融合虽然发生率低,但克唑替尼等靶向药疗效显著;还有ROS1/RET/MET等新兴靶点,不断给患者带来新希望。检测价值:能避免“盲试”化疗,大约30%-50%的肺腺癌患者有可靶向的基因突变,通过检测能直接选对靶向治疗,提高有效率还能减少副作用;能预测耐药性,比如 EGFR T790M突变,就提示对一代靶向药耐药,得换用三代药物;还能指导免疫治疗,PD-L1表达检测能帮着筛选适合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患者。检测选择:初次治疗时,先查查EGFR、ALK这些常见靶点。出现耐药后,建议做全基因检测,找找耐药的原因,好制定下一步方案。要是没法获取组织标本,也能通过血液检测(液体活检)来捕捉循环肿瘤DNA(ctDNA)。

  三剑合璧:如何制定个性化筛查方案?肺癌早筛并非“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团队作战”。根据不同阶段和风险等级,可参考以下策略:健康人群筛查:首选低剂量CT,每年一次就好;高危人群可以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比如CEA、CYFRA21-1这些。肺结节患者:CT发现可疑结节时,查CEA、NSE等标志物。若结节增大或标志物持续升高,考虑穿刺活检或基因检测。确诊患者治疗前:非小细胞肺癌建议做11基因检测(含EGFR、ALK等)+PD-L1检测;小细胞肺癌重点查NSE和PD-L1表达。治疗监测与随访:定期复查CT和肿瘤标志物。耐药后做二次基因检测(如血液ctDNA检测)。

  结语:早筛是肺癌防治的“第一道防线”。肺癌早期生存率超80%,晚期不足20%。低剂量CT、肿瘤标志物和基因检测各有价值,选对筛查方案像装了“智能防护系统”。记住:筛查是为早发现、早治疗,用科学扼杀肺癌于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