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天和医院 段吉伟
“宝宝一哭,腹股沟就鼓个小包,不哭又没了”——这是小儿疝气最典型的表现。疝气就像腹壁上的“小漏洞”,当腹腔压力突然增大时,肠管或脂肪组织会从这个薄弱点凸出来。虽然多数疝气可通过手术治愈,但对宝宝来说,减少腹压增高的诱因、保护腹壁“防线”,远比发病后再治疗更重要。
疝气的“形成密码”:腹壁的“先天短板”。小儿疝气多为先天性,与胚胎发育时腹壁组织未闭合有关。就像盖房子时某块砖没砌牢,留下了微小缝隙:1.腹股沟疝(最常见)。男宝宝睾丸下降过程中,腹壁会形成一个“鞘状突”通道,正常情况下出生前会闭合。若闭合不全,腹腔内的肠管就可能顺着这个通道跑到腹股沟或阴囊里,形成疝气。数据显示,男宝发病率是女宝的5-10倍,早产儿因发育更不成熟,风险更高。2.脐疝(与护理相关)。脐带脱落后,脐部腹壁肌肉未完全闭合形成薄弱区,宝宝哭闹、咳嗽时腹压升高,肠管就会从脐部鼓出,早产儿、低体重儿因腹壁肌肉薄弱更易出现脐疝。这些“薄弱点”在腹压骤升(如剧烈哭闹、用力排便)时,易引发疝气。多数可自行回纳,但一旦嵌顿,会导致肠管缺血坏死,这是疝气最危险的情况。
疝气的“预警信号”:家长要认清。疝气的典型表现是“可复性包块”:宝宝安静或平躺时包块消失,哭闹、站立、排便时突出,摸起来软软的,多数不疼。但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包块突然变大、变硬,无法推回腹腔;宝宝哭闹不止、呕吐、拒奶;突出部位皮肤发红或发紫。这些可能是疝气嵌顿的信号,超过4小时未缓解会危及肠管,需紧急手术。但家长也不必过度焦虑,多数疝气在1岁内有自愈可能(尤其是脐疝),而做好预防能减少嵌顿风险。
预防疝气:从减少腹压“攻击”入手。疝气的核心诱因是腹压增高,针对宝宝的日常护理,做好这几点能有效保护腹壁薄弱区:1.科学应对哭闹,减少“无效腹压”。宝宝哭闹时腹压会瞬间升高,频繁剧烈哭闹是疝气的“催化剂”。家长要学会分辨哭闹原因:饿了及时喂奶,尿了换尿布,无聊时用玩具转移注意力。避免让宝宝长时间哭闹(单次超过10分钟),尤其不要在宝宝哭闹时用力摇晃或拍打,以免腹压进一步升高。2.呵护肠道,避免“排便用力”。预防便秘,减轻腹压:便秘时宝宝用力排便会冲击腹壁薄弱点。6个月以上添加辅食的宝宝,可每日摄入菠菜、西梅等蔬果泥,并按月龄补充50-150ml水分,保持大便通畅。母乳喂养的妈妈需忌口辛辣食物;奶粉喂养宝宝若便秘,可遵医嘱更换低敏奶粉或添加益生菌。科学喂养,避免腹胀:喂奶时注意防胀气:母乳亲喂需含住乳晕,奶粉喂养确保奶嘴充满奶液,喂奶后竖抱拍嗝5~10分钟。同时避免过度喂养,防止腹胀增加腹压。日常护理,减少压迫:给宝宝穿宽松衣物,纸尿裤松紧以插入两指为宜,尤其注意保护腹股沟疝部位。日常护理时动作轻柔,避免挤压腹部或过度牵拉双腿。
不同疝气的“护理侧重”。1.腹股沟疝:警惕嵌顿风险。发现腹股沟或阴囊有包块时,可让宝宝平躺,用温毛巾轻轻按压包块,多数能回纳。避免让宝宝长时间站立或坐立,减少包块突出频率。若包块频繁突出(每天超过5次),建议尽早咨询医生,评估手术时机(一般建议1-2岁手术,频繁嵌顿需提前)。2.脐疝:避免“错误按压”。民间有用硬币压迫脐疝的做法,这是错误的!硬币可能摩擦皮肤引发感染,还会影响腹壁肌肉自然闭合。其实多数脐疝在1岁内会自行闭合,家长只需观察包块大小:若直径<1.5cm,无需特殊处理;若超过2cm或2岁后仍未闭合,再考虑手术。
这些情况“加速”疝气发展,要避免。反复呼吸道感染:咳嗽会持续增加腹压,有疝气的宝宝要注意保暖,少去人群密集处,减少感冒;过敏性肠炎:频繁腹泻、腹痛会让宝宝哭闹不止,腹压波动大,需及时治疗过敏;不良排便习惯:把尿姿势不当(过度弯曲宝宝腰部)可能增加腹压,建议1岁后再训练自主排便。
宝宝疝气预防关键在于保护腹壁薄弱处,避免腹压冲击。日常减少宝宝哭闹、便秘等诱因,可促使疝气自愈或潜伏。术前预防也能降低嵌顿风险,对宝宝腹壁健康而言,预防始终是更积极有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