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7版 科普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中西医结合之道

□长沙经开医院 胡建国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8月04日

  “医生,我膝盖一弯曲就发出咯吱声,下楼梯时疼痛如同踩在玻璃碴上!”在骨科门诊,类似的诉苦声每日不绝于耳。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这个被冠以“不死的癌症”之名的疾病,正折磨着我国数亿中老年人。实际上,它更像是关节的“衰老年轮”,通过中西医结合的科学管理,完全能够实现疼痛的缓解和功能的改善,使膝盖重新恢复灵活性。

  膝关节作为人体最大的承重关节,就像一台精密的“铰链装置”:关节软骨是光滑的“耐磨垫”,半月板是“缓冲器”,滑膜则负责分泌“润滑油”。20岁后,软骨开始出现微小磨损,30岁后约30%的人X光片会显示骨质增生,但多数人毫无症状。只有当软骨剥脱、骨刺刺激周围组织、滑膜发炎时,才会出现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典型表现。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超50%,75岁以上更是高达80%,女性因绝经后激素变化,患病风险是男性的2-3倍。

  中医将其归为“骨痹”范畴,认为肝肾亏虚是发病基础——《张氏医通》记载“膝为筋之府,膝痛无有不因肝肾虚者”。随着年龄增长,肝肾精气渐衰,筋骨失养,就像年久失修的木门会变形。寒湿侵袭、瘀血阻滞则是重要诱因,潮湿环境让关节气血运行不畅,外伤或劳损导致瘀血停滞,不通则痛。临床常见六种证型:肾虚髓亏者腰膝酸软伴夜尿多,寒湿阻滞者遇冷痛剧,瘀血阻滞者刺痛固定不移,这些都需要辨证施治。

  西医则强调机械负荷与炎症反应的双重作用:肥胖者每增加1公斤体重,膝关节承受的压力就增加4公斤;长期蹲跪、穿高跟鞋等习惯,会加速软骨磨损。软骨损伤后释放的炎症因子,会像“腐蚀剂”一样破坏关节组织,形成“损伤-炎症-再损伤”的恶性循环。X光片上的关节间隙变窄、骨赘形成,超声显示的滑膜增厚、积液,都是病情进展的信号。

  中西医结合治疗形成了“阶梯化”方案。早期患者适合中医外治法:针灸选取阳陵泉、膝眼等穴位,通过刺激神经末梢缓解疼痛,配合艾灸温通经络,就像给“生锈的零件”通上电;推拿手法松解粘连的韧带肌腱,如同给卡顿的轴承上润滑油。中药熏洗常用川乌、威灵仙、红花等药材,借助热力使药物渗透皮肤,研究显示其能降低局部炎症因子水平。对肾虚髓亏者,补肾壮骨羊藿汤(淫羊藿、骨碎补等)能填精补髓;瘀血明显者用身痛逐瘀汤,就像给淤堵的河道清淤。

  西医治疗则根据病情精准出击。疼痛发作时,外用洛索洛芬钠凝胶贴膏是首选,其胃肠道副作用远低于口服药;对中重度疼痛,可短期口服COX-2抑制剂,配合胃黏膜保护剂。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能增加润滑,保护软骨,每周1次,5周为一疗程,就像给干涩的齿轮加专用机油。中重度患者可采用关节镜清理术,清除游离体和增生滑膜;终末期患者通过人工膝关节置换,能重新获得无痛行走的自由,术后90%的人满意度超过8年。

  物理治疗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体外冲击波治疗能松解粘连组织,如同用声波“击碎”炎症病灶;高能量激光可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致痛物质代谢。在家可做静蹲训练:后背靠墙,屈膝90度,每次坚持30秒,每天5组,能增强股四头肌——临床数据显示,该肌肉力量增加15%,疼痛可缓解50%。游泳、脚踏车等非负重运动也很适宜,既能锻炼肌肉又不增加关节负担。

  日常保养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的持久性。其中,体重管理尤为关键,减重5公斤即可显著改善症状,尤其是腰围超过85厘米的女性,更需积极控制体重。在生活细节方面,需特别留意:上下楼时尽量乘坐电梯,久坐后起身前应先轻轻摆动腿部;选择平底软鞋,鞋底厚度以2-3厘米为宜;卫生间内安装扶手,避免使用蹲厕。饮食方面,应增加高钙食物的摄入,如牛奶、豆制品,并补充维生素D以促进钙吸收,这如同为关节“补充建筑材料”。

  长沙经开医院骨科胡建国副主任医师提醒:当出现上下楼疼痛、晨僵不超过30分钟、关节卡顿时,需及时就医。每周一、四、五、六、日的228骨科门诊,可提供中西医结合个体化方案。记住,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不是“绝症”,而是可管理的“慢性病”,科学治疗加正确保养,就能让你的膝盖陪你走过更长的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