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桌上老人的呛咳常被家人当作“吃饭急了”而忽视,实则暗藏危机。对老年人而言,反复呛咳是危险信号,食物或口水误吸易引发吸入性肺炎。老年肺炎患者中,吸入性肺炎占比超60%,死亡率高。作为老年科医生,见过太多因忽视呛咳致病情加重的案例。重视呛咳,才能守护老人健康。
吞咽功能退化,成误吸“温床”。随着年龄增长,老人的吞咽功能会悄悄退化。正常吞咽需口腔、咽喉、食道协调配合,像精密机器般把食物送入胃里。但老人的吞咽肌肉变弱,吞咽反射变慢,会厌软骨(喉咙里的“盖子”)闭合不及时,食物就可能“走错路”,顺着气管滑进肺部。尤其患有中风、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的老人,吞咽功能受损更严重。他们常出现喝水呛咳、吃饭漏饭、说话时流口水等症状,这些都是吞咽功能下降的信号。数据显示,70岁以上老人中,约40%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而他们发生吸入性肺炎的风险是普通老人的5倍。误吸入肺部的不仅是米饭、面条,甚至口水、痰液、喝汤时的飞沫都可能成为“元凶”。这些异物携带细菌进入肺部,会引发炎症,出现发热、咳嗽、痰多等症状。但老人反应迟钝,有时发热不明显,仅表现为精神差、食欲下降,容易被误诊为“感冒”或“衰老”。
吸入性肺炎,隐藏的“健康杀手”。吸入性肺炎比普通肺炎更难缠。肺部被食物残渣刺激,会出现炎症渗出,痰液变得黏稠难咳,细菌在肺部大量繁殖,可能导致肺脓肿、胸腔积液等并发症。老年吸入性肺炎患者中,约20%会出现感染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意识模糊,治疗难度大。更危险的是,它容易反复发作,每发作一次,老人的肺功能就可能受损一次,逐渐影响呼吸功能,甚至导致呼吸衰竭。82岁的张爷爷中风后左侧肢体活动受限,进食时常呛咳,家人未予重视。直至出现高热、呼吸困难症状,送医确诊为重症吸入性肺炎,肺部CT可见大面积炎症,经半月治疗才逐渐康复。医生指出,若早期关注呛咳并及时干预,本可避免病情恶化。
吃饭“三原则”,减少误吸风险。预防吸入性肺炎,关键在于减少误吸。家人可帮老人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从吃饭细节入手降低风险。1.细嚼慢咽,不赶时间。给老人准备易咀嚼、易吞咽的食物,比如将蔬菜煮软、肉类剁成肉末,避免干硬、带刺或黏性大的食物(如汤圆、粽子)。吃饭时每口量要少,约一勺即可,让老人充分咀嚼10-15次再咽下,确保食物变成糊状再吞咽。2.吃饭不说话,专注进食。边吃边聊容易分散注意力,导致吞咽动作不协调。家人要提醒老人吃饭时安静专注,吃完一口再说话。若老人戴假牙,要确保假牙合适,松动的假牙会影响咀嚼,增加误吸风险。3.姿势正确,餐后别急躺。老人吃饭时应坐直或半坐位(身体与桌面成60°以上),这个姿势能借助重力让食物顺利进入食道。吃完后别立刻躺下,保持坐位或站立30分钟以上,避免食物反流误吸。
呛咳发生后,这样紧急处理。若老人吃饭时突然呛咳不止,伴有呼吸困难、面色发红,家人要立即采取“海姆立克法”急救:站在老人身后,双臂环抱其腰部,一手握拳,拇指顶住老人肚脐上方两横指处,另一手抓住握拳手,快速向上冲击腹部,直到异物排出。呛咳缓解后,也要观察老人状态。若出现持续咳嗽、咳痰(尤其是痰中带食物残渣)、低热、精神萎靡,可能是食物残留引发肺部感染,需及时就医。医生可能通过胸部CT检查发现肺部炎症,通过支气管镜取出异物,并使用抗生素治疗。
高风险人群,做好预防措施。以下老人属于吸入性肺炎高风险人群,需格外注意:有中风、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等病史者;长期卧床或坐轮椅,活动能力差的老人;吞咽功能评估显示存在障碍(如喝水试验时频繁呛咳)者。对这类老人,可采取精细预防:将食物制成泥糊状,降低误吸风险;喝水易呛者,可用稠化剂调制饮品;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鼻饲,虽操作稍繁,却能有效规避吸入性肺炎。
老人呛咳不可小觑,或暗藏吸入性肺炎风险。家人日常多提醒老人细嚼慢咽、专心进食,便能降低危险。若发现老人吞咽困难、呛咳频发,需及时就医,通过老年科或康复科的吞咽功能评估早干预,让老人饮食安全、呼吸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