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每年新发病例超80万。但它也是可防可控的癌症——80%以上的肺癌与吸烟相关,只要做好控烟、戒烟,就能从源头切断肺癌的重要诱因。掌握科学的防癌知识,主动远离烟草危害,是把肺癌挡在门外的关键。
烟草:肺癌的“头号杀手”。烟草燃烧时会释放7000多种化学物质,其中至少70种是明确致癌物。焦油会在肺部形成黏性沉积物,像“毒漆”一样包裹肺泡;尼古丁让人成瘾,而苯并芘、亚硝胺等物质会直接破坏细胞 DNA,诱发基因突变。吸烟时间越长、吸烟量越大,患肺癌风险越高。每天吸20支烟的人,肺癌发病率是不吸烟者的20倍;即使每天只吸1-4烟,风险也会增加3倍。更可怕的是,烟草危害具有“滞后性”——戒烟后20年,肺癌风险才能降至接近不吸烟者的水平,这意味着年轻时吸烟的伤害,可能在老年时才显现。二手烟的危害同样不容忽视。被动吸入二手烟的人,肺癌风险比不接触烟草者高20%~30%。在密闭环境中,一支烟产生的二手烟可残留6小时以上,其中的超细颗粒物能直接穿透肺泡进入血液,对儿童、孕妇和老人的伤害尤其显著。
科学戒烟:为肺部“减负”。戒烟是降低肺癌风险最有效的方法,无论烟龄长短,戒烟后身体都会发生积极变化:戒烟24小时,血液中一氧化碳水平恢复正常;3个月后,肺功能开始改善;1年后,肺癌风险下降50%。1.制定个性化戒烟计划。选一个“戒烟日”,当天彻底扔掉香烟、打火机和烟灰缸,减少视觉刺激;记录吸烟诱因(如饭后、压力大时),提前准备替代方案:想吃烟时嚼无糖口香糖、做深呼吸或散步10分钟;告知家人朋友自己的戒烟计划,让他们监督并提供支持,避免在你面前吸烟。2.善用戒烟工具。药物辅助:尼古丁贴片、口香糖等替代疗法能缓解戒断症状(如烦躁、注意力不集中),成功率比单纯意志力戒烟高2倍;伐尼克兰等非尼古丁药物可阻断尼古丁对大脑的奖励机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借助数字工具:下载戒烟APP,通过记录吸烟欲望、累计戒烟天数、健康改善情况来强化动力,部分APP还提供在线戒烟顾问服务。3.应对戒断反应。戒烟1~3天可能出现烦躁、失眠、口渴等症状,这是身体排毒的正常反应。此时要多喝水(每天2000ml以上),多吃新鲜蔬果(补充维生素B族缓解焦虑),避免喝咖啡和酒精(可能加重烦躁)。若出现严重抑郁或剧烈咳嗽,可寻求戒烟门诊医生的帮助。
公共场所禁烟:为全民“护肺”。推动公共场所全面禁烟,能从社会层面减少烟草危害。研究显示,实施严格控烟政策的地区,肺癌发病率在10年后可下降15%以上。1.公共场所禁烟的必要性。工作场所、餐厅、交通工具等密闭空间,二手烟浓度极高。在有人吸烟的办公室待1小时,相当于被动吸3支烟;烟草烟雾中的超细颗粒物直径小于0.5微米,能穿透口罩,常规防护措施难以完全阻隔;保护未成年人是重中之重——青少年接触烟草越早,成年后吸烟概率越高,且肺部发育未成熟,对致癌物更敏感。2.每个人都是控烟“参与者”。发现公共场所吸烟行为,可礼貌劝阻:“这里是无烟区,为了大家健康请不要吸烟”;选择张贴“无烟单位”标识的餐厅、酒店消费,用行动支持控烟场所;家长要以身作则,不在家中或车内吸烟,给孩子创造完全无烟的成长环境。
高危人群的肺癌筛查。除了控烟,定期筛查能早期发现肺癌。以下高危人群建议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40岁以上,吸烟≥20年(包括已戒烟但戒烟未满5年);长期接触二手烟、厨房油烟、粉尘或化学物质;有肺癌家族史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病史。低剂量螺旋CT能发现直径1毫米的微小结节,早期肺癌检出率是胸片的3倍,此时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
远离烟草,从现在开始。戒烟最难的是“迈出第一步”。可以试试“5分钟法则”——当烟瘾发作时,告诉自己“只等5分钟”,通常5分钟后吸烟欲望会减弱。也可以计算“吸烟成本”:每天吸20元香烟,1年就是7300元,10年足够支付一次全面体检和旅游费用。把肺癌挡在门外,无需复杂技巧,坚守“不碰烟草,远离二手烟”原则即可。从自身做起,带动家人朋友控烟,让肺部在清新空气中呼吸,远离肺癌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