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5版 科普

乙肝到肝癌,距离有多远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8月04日

  □郴州一九八医院 谷海辉

  在肝癌患者中,约80% 源于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从乙肝到肝癌的病程进展,超声检查如同“千里眼”,能捕捉肝脏细微变化。作为超声科医生,将从超声医学视角解析这一过程,以及如何通过影像监测阻断病程。

  超声下的“肝病进展图谱”。1.慢性乙肝阶段。在超声影像下,慢性乙肝患者早期肝脏多无显著改变,随着病程进展,可出现肝实质回声增粗、增多的特征,部分还可出现肝包膜轮廓欠光滑,门静脉、脾静脉内径增宽,脾稍大改变。当病情急性发作时,肝脏可能出现体积轻微增大,回声减低声像改变。因该阶段超声难以精确评估肝脏炎症程度,因此需联合肝功能指标与病毒载量进行综合判断。值得强调的是,定期进行超声检查并建立基线影像档案,可为后续病情变化的对比分析提供关键参考依据。2.肝硬化阶段。随着病情的持续进展,超声检查会呈现出一系列特征性改变。在早期肝硬化阶段,肝脏大小基本正常或略有缩小,表面开始失去光滑性,肝实质回声显著增粗且分布不均,肝内管道结构走行变得迂曲、紊乱。发展至典型肝硬化时,超声影像可见肝脏体积明显缩小,表面呈现出特征性的“波浪状”或“锯齿状”改变;同时,肝右叶出现萎缩,而左叶及尾状叶则代偿性增大。此外,门静脉内径会明显增宽(通常≥1.3cm),脾脏增厚(脾厚>4cm),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腹水征象。这些超声表现构成了肝硬化诊断的重要影像学依据。3.肝癌阶段。在肝硬化的病理基础上,肝癌病灶在超声下多表现为中至高回声、弱回声及低回声、等回声结节,形态不规则,部分周边可见声晕。典型的肝癌结节内部可见特征性的“镶嵌样”结构,另外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还可清晰观察到结节内部或周边存在异常血流信号,这一特征在肝癌与良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超声检查在病程监测中的关键作用。1.早期捕捉肝硬化迹象。在肝功能指标尚未出现异常时,常规超声已能凭借对肝脏形态轮廓、回声特性及血流动力学的细致观察,敏锐捕捉肝硬化早期信号,为临床干预抢占黄金时间窗口。而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更进一步,通过量化肝脏硬度值,以更精准的方式评估肝纤维化程度,助力判断疾病是否已进展至肝硬化阶段。2.肝癌筛查的“无创卫士”。超声检查凭借无创性、便捷性与高性价比的显著优势,成为肝癌筛查的首选方案。对于慢性乙肝患者,建议每6个月进行一次超声检查,该方法能够有效发现直径1cm以上的微小肝癌病灶。针对高危人群,采用超声联合甲胎蛋白(AFP)检测的双重策略,可将肝癌早期检出率提升至80%以上。3.动态监测治疗成效。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超声检查能够持续追踪肝脏大小、回声特征及血流状态的动态变化。当观察到肝实质回声逐渐趋于均匀、门静脉压力显著下降等积极征象时,意味着治疗方案行之有效,病情得到良好控制。反之,若肝脏形态持续恶化,则需及时调整治疗策略,为患者争取更好的预后。

  坚持抗病毒治疗,超声下的“逆转信号”。规范抗病毒治疗能改变肝脏超声表现。研究显示,坚持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肝实质回声粗糙程度减轻,肝硬化进展放缓。部分早期肝硬化患者,经长期抗病毒治疗,超声下肝脏表面光滑度改善,门静脉压力降低,实现“逆转”。而未规范治疗者,超声下肝脏病变会加速进展,从肝实质回声增粗到肝硬化征象出现,再到肝癌结节形成,病程可能缩短至数年。

  超声检查的注意事项。1.检查频率。慢性乙肝患者,建议每6个月做一次肝脏超声;已出现肝硬化,需每3-6个月检查一次;肝癌术后患者,应每月一次超声复查,监测复发。2.检查前准备。检查前需空腹8小时以上,减少胃肠道气体干扰,使肝脏及周围结构显示更清晰。3.联合检查。超声虽重要,但不能替代其他检查,需结合肝功能、乙肝病毒DNA、甲胎蛋白等指标,全面评估病情。对于超声难以明确的结节,需进一步做增强CT或磁共振检查。

  从超声医学视角看,乙肝到肝癌的距离,取决于病情监测与治疗效果。规范抗病毒治疗,配合定期超声检查,能及时发现肝脏异常,阻断病程。慢性乙肝患者要重视超声检查,让其成为守护肝脏健康的“监测哨”,远离肝癌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