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卧床,无论是因疾病、手术还是年老体弱,都可能面临一个隐匿却危险的健康威胁——压力性损伤(压疮)。它如同一个“沉默的杀手”,在不经意间侵蚀患者的皮肤与组织,严重时甚至引发感染、败血症,危及生命。对于家庭护理者而言,掌握科学的预防压力性损伤知识,是守护亲人健康的关键。
压力性损伤的成因与高危信号。压力性损伤的本质是压疮。当局部组织持续受压超过2小时,毛细血管闭合导致血流中断,组织缺氧、代谢废物堆积,最终引发细胞死亡。高危人群包括:长期卧床者、营养不良者、糖尿病患者、感觉障碍者(如脊髓损伤患者)。早期预警信号需重点关注:1.皮肤发红:受压部位出现非苍白性红斑,按压30秒不褪色;2.温度异常:局部皮肤发凉或发热;3.质地改变:皮肤变硬、肿胀或出现水疱;4.感觉异常:疼痛、麻木或瘙痒感。
家庭护理的“三大基石”:减压、清洁与营养。1.减压:打破“压力性损伤”的恶性循环。①定时翻身:黄金法则。每2小时翻身一次,是预防压力性损伤的核心措施。夜间可适当延长至3小时,但需观察皮肤是否有发红、发热等异常。翻身时,避免拖、拉、拽等动作,防止损伤皮肤。可借助翻身床单或滑布,减少摩擦力。②体位管理:细节决定成败。平卧位:双腿微曲,小腿下垫软枕,使足跟悬空,避免直接受压。侧卧位:背后垫三角枕或软枕,保持30°侧卧,避免90°侧卧导致股骨大转子受压。双腿间放软枕,减少膝关节内侧摩擦。半卧位:床头抬高不超过30°,防止身体下滑导致骶尾部剪切力增加。③减压工具:科技助力护理。气垫床:优先选择交替充气式气垫床,通过气压波动分散压力,降低骨突部位压强。局部减压垫:在肩胛、骶尾、足跟等部位使用凝胶垫或泡沫垫,厚度需足够以缓冲压力。禁忌:避免使用环形垫(如自制气圈),其边缘会形成剪切力,加重周围组织缺血。2.清洁:构建皮肤“防护屏障”。①日常清洁:温和是关键。每日用温水(手感温热即可)擦拭皮肤,重点清洁腋窝、腹股沟等褶皱处。避免使用碱性肥皂或含酒精的清洁剂,它们会破坏皮肤屏障,增加干燥与刺激风险。清洁后,用柔软毛巾轻轻拍干,避免用力擦拭。②失禁管理:阻断感染源头。大小便后需立即清理,避免尿液、粪便中的细菌滋生。男性患者可使用集尿器,减少皮肤接触;女性患者可选择吸水性强的尿垫。清洁后,在肛周涂抹含氧化锌的护臀膏,形成保护膜,防止潮湿刺激。③保湿:防止皮肤干裂。清洁后3分钟内涂抹无酒精保湿霜(如凡士林),锁住水分,增强皮肤抵抗力。皮肤干燥者每日可涂抹2-3次,但需避开褶皱处,防止积聚滋生细菌。3.营养:增强皮肤与组织的抵抗力。①能量与蛋白质:促进组织修复。卧床患者每日需摄入足够热量(一般成人25-30kcal/kg)与蛋白质(1.2-1.5g/kg),以支持组织修复。可选择鸡蛋、鱼肉、豆腐等优质蛋白,搭配全谷物、蔬菜,保证营养均衡。②关键营养素:精准补充。维生素C:促进胶原蛋白合成,增强皮肤弹性。可通过柑橘类水果、青椒等补充。锌:参与细胞增殖与免疫调节。瘦肉、坚果、贝壳类食物中含量丰富。ω-3脂肪酸:具有抗炎作用,可缓解组织炎症。深海鱼、亚麻籽油是良好来源。③特殊情况调整。糖尿病患者需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选择低GI食物(如燕麦、糙米);肾功能不全者需限制蛋白质摄入量,优先选择优质低蛋白饮食(如鸡蛋清)。
心理支持:打破“卧床-抑郁”的恶性循环。长期卧床易引发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而负面情绪又会降低患者对护理的配合度,形成恶性循环。家庭护理者需关注患者心理状态:1.倾听与陪伴:每日固定时间与患者交流,鼓励其表达感受,避免指责或过度保护。2.设定小目标:帮助患者制定可实现的目标(如每日主动活动手指10分钟),增强其掌控感。3.引入趣味活动:通过听音乐、看书、看电视等方式分散注意力,缓解无聊与压抑感。
结语。长期卧床不是生命的“终点站”,科学的家庭护理能让患者远离压力性损伤的威胁,重拾生活的尊严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