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3版 科普

重症肌无力:神经肌肉的“沟通障碍”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8月04日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 成键

  “眼皮抬不起来,胳膊抬举费力,咀嚼东西没劲儿”——这些看似普通的疲劳症状,可能是神经与肌肉之间“信号中断”的预警。重症肌无力就像神经肌肉接头处的“通讯故障”,让大脑的指令无法顺利传达给肌肉,导致肌肉无力。这种疾病虽不常见,但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和应对方法,能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病情。

  “信号传递”失灵的奥秘。我们的动作依赖神经与肌肉的精准协作:大脑指令经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穿过突触间隙,与肌肉表面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触发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的免疫系统常产生“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它们或占据受体,或削弱神经末梢信号释放能力,阻断信号传递,导致肌肉无力,症状呈现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的特点,如晨轻暮重。依受累部位不同,症状各异:眼肌型表现为眼皮下垂、复视;全身型累及四肢、咀嚼肌、呼吸肌,严重时抬头、吞咽、呼吸困难,甚至引发呼吸衰竭的“肌无力危象”。

  西医:精准修复“信号通路”。西医治疗的核心是清除“信号干扰”,让神经与肌肉重新“对话”,常用方法包括:1.胆碱酯酶抑制剂:给信号“加速”。这类药物(如溴吡斯的明)能减少乙酰胆碱的分解,让更多信号分子到达肌肉接收器,快速缓解无力症状。但它只是“辅助通讯”,不能根治,需从小剂量开始,根据症状调整用量,过量可能引发腹痛、腹泻等副作用。2.免疫抑制剂:纠正“免疫错误”。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可抑制免疫系统产生“捣乱”抗体,是中重度患者基础用药。不过,长期使用有血糖升高、骨质疏松等风险,需定期复查并补钙。对激素不耐受者,可选用硫唑嘌呤、他克莫司等免疫抑制剂,精准调控免疫以减少抗体生成。3.紧急处理:应对“信号中断危机”。当呼吸肌受累引发呼吸困难时,需立即住院,通过血浆置换或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快速清除或封闭血液中的异常抗体,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这两种方法就像“紧急抢修”,能在短时间内恢复部分信号传递功能。

  中医:健脾益气,畅通“气血通道”。中医将重症肌无力归为“痿证”,认为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有关——脾胃就像“信号中转站”,功能虚弱则气血生化不足,无法濡养肌肉,导致“指令传递无力”。1.辨证施治,补足“动力”。脾胃虚弱型: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常用补中益气汤(黄芪、党参、白术等)健脾益气,像给“中转站”加燃料,让气血生成充足。肝肾亏虚型:伴有腰膝酸软无力、四肢怕冷、小便多或口干、眼干等症,用肾气丸或左归丸加减滋养肝肾,好比给“信号线路”保养,尽量维持信号传导畅通无阻。2.针灸辅助,疏通“节点”。选取足三里(健脾胃)、阳白(治眼肌无力)、曲池(调上肢力量)等穴位,通过针刺刺激神经肌肉接头,就像给“接触不良的接口”除锈,增强信号传导效率。每周2~3次,可作为药物治疗的补充。3.生活调理,减少“信号损耗”。中医强调“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尤其避免长时间看手机、电脑加重眼肌负担);饮食上多吃山药、莲子、鸡肉等健脾食物,少吃生冷油腻,减少脾胃“工作量”。

  日常管理:为“信号传递”保驾护航。1.避免“信号干扰源”。某些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奎宁等)可能加重症状,使用前需告知医生病情。此外,感冒、发热、情绪激动可能诱发症状波动,要注意保暖、保持心态平和。2.规律监测,及时调整。每天记录症状变化(如眼皮下垂时间、爬楼梯层数),定期复查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滴度和肺功能,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若咽肌型患者出现吞咽困难,可能是病情进展,需及时就医。3.适度锻炼,强化“肌肉响应”。在不疲劳的前提下,做温和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能增强肌肉对信号的“敏感度”,但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举重)导致过度消耗。

  重症肌无力是慢性疾病,可治可控。中西医结合治疗,多数患者可正常生活。早诊早治是关键,要明确其本质是神经肌肉“信号传递故障”,而非肌肉器质性病变。保持信心、科学管理,可让神经与肌肉“对话”恢复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