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加剧,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患病率高、危害性大的常见慢性病。虽然50岁以上的绝经女性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最大,但是这种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我在临床工作中发现,40岁的年龄,60岁的骨质,年轻化的趋势在逐渐加大,与饮食和生活习惯很大关系。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骨质疏松那些事儿。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根据《中国骨质疏松症防治指南(2022年版)》标准,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改变,骨强度下降,骨脆性增加并易导致骨折的全身骨骼疾病。1.骨质疏松的骨骼在显微镜下呈蜂窝状,孔隙比正常健康的骨骼更大。2.筛孔越多,骨骼就越脆弱,更易出现骨折。
骨质疏松的病因有哪些?1.膳食结构中钙、磷或维生素D等物质缺乏,长期大量吸烟、饮酒。2.妇女停经后雌激素减少,妊娠或哺乳期钙大量流失,性激素减少。3.户外活动少,缺乏日照。4.原发性与继发性:譬如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等。5.特发性:譬如遗传性骨质疏松症等。
骨质疏松的四大预警信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骨质疏松也不是突然发生的,一定要提防生活中的骨质疏松的预警信号!预警信号1:不同程度的四肢或腰背部疼痛。预警信号2:身高明显下降,较年轻时变矮了3厘米及以上。预警信号3:出现驼背等骨骼畸形。预警信号4:在比站高还低的位置跌倒或日常活动中即引发骨折,即脆性骨折。这些情况的出现提示我们可能罹患了骨质疏松症,需要积极寻求医生的帮助,尽早诊断和治疗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的“隐形危害”。骨质疏松的危害远超“骨头变脆”,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缩短寿命。1.骨折致残率高:髋部骨折致死致残风险大,约20%患者1年内因并发症离世,50%遗留终身残疾,丧失行走能力;脊柱骨折可引发慢性疼痛、身高变矮、胸廓畸形及呼吸功能受损。2.治疗成本高:单次髋部骨折治疗费用(含手术、康复、护理)高达数万元,且术后再骨折风险高,加重家庭与社会经济负担。3.心理创伤:反复骨折易致患者恐惧、焦虑,因害怕受伤减少活动,加速骨量流失形成恶性循环,甚至出现抑郁倾向,影响生活信心。
骨质疏松的预防处方有哪些?处方一:合理膳食。补充蛋白质、钙和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成人每日需摄入800毫克钙,50岁以上人群应增加1000-1200毫克。维生素D可促进钙吸收,成人日需400-600IU。食物中最好的钙的来源:奶制品(牛奶、奶酪、酸奶、布丁)、绿色蔬菜(西兰花、菠菜)、海产品、豆类。食物中最好的维生素D的来源:鸡蛋、鱼类和强化奶。处方二:戒烟限酒。控制盐、咖啡因、碳酸饮料的摄入量。处方三:加强锻炼。加强户外锻炼,多晒太阳。运动是防止骨质疏松最重要的方法。每周至少2次,每次1小时的步行、慢跑、负重训练等,运动能够很好的刺激骨细胞,促进身体对钙元素的吸收,通过晒太阳诱导身体产生钙。处方四:遵医嘱用药。警惕地塞米松、强的松龙等激素类药物,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和氨甲喋呤等抗抑郁药。抗骨质疏松药物,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服用。处方五:骨密度测定。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骨密度测定是目前国际学术界公认的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早发现早治疗。
筛查:早发现的“金标准”。《中国骨质疏松症防治指南》建议以下人群需定期筛查:女性65岁以上、男性70岁以上;女性65岁以下、男性70岁以下但有骨折史、身高变矮≥3cm;长期用激素等危险因素;有脆性骨折家族史者。骨密度检测是筛查金标准,常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量腰椎和髋部骨密度。结果以T值表示:T≥-1.0为正常;-2.5<T<-1.0为骨量减少;T≤-2.5为骨质疏松。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2-3年测一次,高危人群每年一次。
重要提醒。骨质疏松症任何阶段开始治疗都不晚,早预防、早诊断和早治疗会大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