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版 科普

“隐形炸弹”动脉瘤:血压稳住是关键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8月04日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刘艳婷

  颅内或主动脉的动脉瘤,就像体内的“隐形炸弹”——平时可能毫无症状,一旦因血压骤升导致破裂,死亡率高达40%~50%。对动脉瘤患者而言,血压管理不是普通的“控指标”,而是与生命安全直接挂钩的“拆弹术”。稳住血压,才能为治疗争取时间,降低破裂风险。

  血压波动:动脉瘤的“导火索”。动脉瘤是由于动脉壁局部薄弱而形成的“膨出”,类似于吹薄的气球。当血压升高时,瘤体承受的压力会成倍增加:收缩压每升高20mmHg,动脉瘤破裂的风险就增加1倍。情绪激动或用力排便时,血压骤升可能直接撕裂瘤壁;长期血压波动(如忽高忽低)会反复冲击瘤体薄弱处,导致动脉壁纤维化和弹性丧失,最终无法承受压力。即使是未破裂的动脉瘤,持续高血压也会加速其生长,直径超过5mm的动脉瘤,每年破裂风险会逐渐增加。临床数据显示,约70%的动脉瘤破裂事件都与血压突然升高有关。因此,将血压稳定在安全范围内,是预防动脉瘤破裂的首要措施。

  不同动脉瘤的“血压安全线”。血压控制目标应根据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及治疗情况“量身定制”:颅内动脉瘤:对于未破裂的动脉瘤,收缩压需控制在120- 140mmHg,舒张压70-80mmHg;若动脉瘤已破裂或处于术后恢复期,血压控制需更为严格(收缩压110-130mmHg),以防止脑水肿加剧。主动脉瘤(包括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收缩压目标应维持在110-130mmHg,尤其需避免超过140mmHg,同时心率应控制在60~70次/分,以减少心脏射血对瘤体的冲击。已接受介入治疗(如弹簧圈栓塞、支架植入)的患者:术后1个月内,收缩压不应超过130mmHg,以防支架移位或瘤颈处出血。患者应在家庭中备有电子血压计,并每天在固定时间(如晨起空腹、睡前)进行测量,记录血压数值变化,避免仅凭“感觉”来判断血压高低。

  日常控压的“黄金技巧”。1.药物:按时按量“精准打击”。首选长效降压药(如氨氯地平、缬沙坦),每天固定时间服用(如晨起7点),以避免短效药物引起的血压波动;切勿自行停药或减量。即使血压恢复正常,仍需依靠药物维持稳定,突然停药可能导致反跳性高血压;合并其他疾病时,应优先选择对动脉瘤友好的药物。例如,主动脉瘤患者可联用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既能有效降压,又能减慢心率,减少血流对动脉瘤的冲击。2.生活方式:远离“升压雷区”。避免剧烈屏气动作:搬重物、用力排便、剧烈咳嗽等活动会瞬间提升腹压,进而导致血压急剧上升。便秘患者应使用乳果糖等缓泻剂,排便时切忌用力。控制情绪波动:愤怒、焦虑时,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血压在3~5分钟内迅速升高。可通过深呼吸(吸气4秒→屏息2秒→呼气6秒)快速平稳情绪。限盐并保持规律饮食: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5克以内(约一啤酒瓶盖),避免食用腌制食品和加工肉类;三餐需定时定量,过度饱食会增加心脏负担,诱发血压升高。适度运动,避免“静卧”状态:长时间久坐不动会导致血容量增加,反而促使血压上升。宜选择散步、太极等低强度运动,每次持续30分钟,避免进行快走、游泳等需要憋气的活动。3.警惕“隐形升压因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俗称打鼾)会导致夜间血压急剧升高,需通过睡眠监测进行排查,必要时可使用呼吸机进行治疗;某些药物(如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及激素类药物)可能会引起血压升高,因此在服用前务必咨询医生;寒冷刺激会使血管收缩,冬季需特别注意保暖,建议室内温度维持在18-22℃之间。

  需立即就医的“危险信号”。血压骤升时,动脉瘤可能发出这些“预警”,需在1小时内就诊:突然剧烈头痛(如“头要炸开”),伴恶心呕吐、视力模糊;胸背部或腹部突发撕裂样疼痛(提示主动脉瘤可能破裂);血压持续超过160/100mmHg,且服药后1~2小时无下降趋势;出现肢体麻木、言语不清(可能合并脑血管意外)。就医时需告知医生动脉瘤病史,优先选择能快速降压的静脉药物(如硝普钠),避免因检查延误治疗。

  对动脉瘤患者来说,血压计上的数字不是冰冷的指标,而是“拆弹”进度条。通过药物、生活方式的双重管理,将血压稳定在安全区间,才能让“隐形炸弹”始终处于“休眠状态”。记住:稳住血压,就是稳住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