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版 科普

肝脾“同框”查:超声有啥讲究

□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李文群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8月04日

  “做肝脏超声时,为啥总要同时看脾脏?”在超声科诊室,这是患者常问的问题。肝脏与脾脏通过门静脉系统紧密相连,如同“唇齿相依”的邻居,一方生病往往牵连另一方。肝脾联合超声检查不是简单的“两项检查拼一起”,而是通过观察两者的形态、大小、血流关联,为肝硬化、血液病等疾病提供关键诊断线索,其价值远大于单独检查。

  肝脾“同框”的底层逻辑:血流相连,病损共担。肝脏和脾脏通过门静脉系统形成“血液循环共同体”:肝脏像“过滤器”,门静脉收集胃肠道血液并输送至肝内净化;脾脏则是“血库”,储存血液并参与免疫。当肝脏出现病变(如肝硬化),门静脉血流受阻、压力升高,会 “倒逼”脾脏承担额外的血流负荷,导致脾肿大、功能亢进。这种“肝损及脾”的联动关系,让联合超声检查成为必然:单独查肝脏可能漏诊早期门静脉高压(此时肝脏形态尚未明显改变,但脾脏已开始增大);只看脾脏无法判断脾肿大的原因(是肝脏问题引发,还是血液病、感染导致)。超声科医生常说:“看肝不看脾,等于漏一半;看脾不看肝,病因难判断。” 联合检查能捕捉两者的关联异常,为疾病诊断提供“完整证据链”。

  肝硬化诊断:肝脾超声的“黄金搭档”。肝硬化是肝脾联合超声检查的典型适应症,两者的异常表现相互印证,能早期发现病变:肝脏的“硬化信号”:超声下可见肝脏表面从光滑变得凹凸不平(像“菠萝皮”),肝内回声增粗、分布不均,肝静脉变细、走行扭曲。严重时肝脏体积缩小,左叶代偿性增大,右叶萎缩。脾脏的“预警反应”:门静脉高压首先导致脾脏淤血肿大,超声测量脾厚超过4cm或长径超过12cm,提示脾肿大;进一步发展会出现脾内血流增多、脾静脉扩张(直径>8mm)。更关键的是,超声能评估门静脉血流速度和方向:正常门静脉血流向肝流动,速度约15~20cm/s;肝硬化时血流速度减慢,甚至出现反向血流(离肝流动),这是判断门静脉高压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临床数据显示,肝脾联合超声对肝硬化的诊断准确率达90%,能比肝功能指标更早发现早期肝硬化。

  其他疾病:肝脾超声的“联合诊断价值”。除了肝硬化,肝脾联合超声还能为多种疾病提供诊断线索:血液病(如白血病、溶血性贫血):脾脏会因造血功能亢进而显著肿大(甚至达盆腔),同时肝脏可能出现弥漫性浸润;超声通过测量脾大小、观察肝脾内部回声,结合血常规能快速提示血液病可能。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败血症):急性期可见肝脏轻度肿大、回声减低,脾脏肿大伴脾内回声不均;恢复期随访超声可评估肝脾恢复情况,判断治疗效果。肝脾占位性病变:肝脏肿瘤转移至脾脏时,超声能同时发现肝内原发灶和脾内转移灶;脾脓肿常伴随肝脏反应性增大,联合检查可避免漏诊。

  检查前的“准备讲究”。为保证肝脾超声的准确性,检查前需做好这些准备:空腹8小时以上:检查前一天晚餐清淡,当天晨起禁食禁水,避免胃肠道胀气遮挡肝脾(气体是超声的“天敌”,会导致图像模糊)。穿着宽松衣物:选择上衣和裤子分开的服装,方便暴露上腹部,避免穿连衣裙(需全脱影响检查效率)。携带既往报告:若曾做过肝脾超声,携带旧报告供医生对比,观察病变变化(如肝硬化结节大小、脾厚变化)。特殊人群注意:孕妇需提前告知医生,医生会调整探头压力,避免压迫腹部;有腹水的患者无需严格空腹,但需提前排尿,减少膀胱对图像的干扰。

  超声报告怎么看?重点关注这几项。拿到报告后,可重点关注这些指标:肝脏:注意“肝脏大小”“表面形态”“回声情况”“肝内管道(门静脉、肝静脉)”描述,出现 “回声增粗不均”“表面不光滑”“门静脉扩张”需警惕。脾脏:看“脾厚径”“长径”“脾静脉直径”,若数值超过正常范围,提示脾肿大。血流情况:门静脉血流方向和速度是关键,“反向血流”“流速减低”需及时咨询医生。

  肝脾联合超声就像给这对“邻居”做“同步体检”,通过捕捉两者的关联变化,为疾病诊断提供“立体证据”。尤其是对肝硬化高危人群(如慢性肝炎患者、长期饮酒者),建议每年做一次肝脾联合超声,早发现、早干预,才能守护这对“生命器官”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