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版 科普

热射病急救:黄金时间别错过

□龙山县人民医院 李付顺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8月04日

  “暴晒后突然昏迷,体温超过40℃”——这并非普通中暑,而是致死率高达50%的热射病。热射病是高温环境下最为严重的急症,身体因持续高热而失去调节能力。若在发病后30分钟内未能有效降温,多器官功能将迅速衰竭。掌握黄金急救时间内的降温步骤及正确措施,能为生命赢得宝贵生机。

  热射病:高温下的“致命警报”。热射病是人体“散热系统”崩溃的后果。当环境温度超过35℃且湿度较高时,身体通过出汗散热的效率急剧下降,导致热量在体内蓄积,核心体温迅速升至40℃以上。此时,大脑、心脏、肾脏等器官会受到类似“蒸煮”般的损害:体温超过40℃并持续20分钟,脑组织开始出现水肿,表现为昏迷和抽搐;高温会破坏心肌细胞,引发心律失常甚至心力衰竭;肾脏因脱水和高温影响,出现急性衰竭,尿量急剧减少。热射病的典型症状包括:皮肤灼热且无汗(或仅有少量出汗)、体温≥40℃、意识模糊或昏迷,部分患者还伴有抽搐、呕吐和呼吸困难。老年人、儿童、肥胖者以及长时间从事户外作业的人员属于高危人群。

  黄金30分钟:降温是第一要务。热射病急救的关键在于“快速降温”,每延误1分钟,器官损伤的风险就会增加3%。在发病后的30分钟内,若能将核心体温降至38.5℃以下,将显著降低死亡率:1.立即脱离高温环境。迅速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最佳选择是有空调的室内(温度设定在20-24℃);若身处户外,可用遮阳伞或衣物搭建临时遮阳棚,避免阳光直射。此步骤需迅速执行,哪怕仅延误1分钟,也可能导致病情恶化。2.快速物理降温(争分夺秒)。全身降温:使用4-10℃的凉水擦拭全身,尤其关注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区域,这些部位血流速度快,能有效带走热量;或用凉水浸湿的床单包裹身体,每隔10分钟更换一次,保持床单湿润,通过水分蒸发散热。头部降温:将冰袋(或用塑料袋装冰块,外包毛巾)放置于患者额头、枕后及两侧颈部,以降低脑部温度,预防脑水肿。注意冰袋不可直接接触皮肤,以防冻伤。避免使用酒精擦身:酒精挥发过快可能引发寒战,反而增加身体产热,且酒精经皮肤吸收可能对肝脏造成损害。3.促进散热的细节。解开患者衣物,确保呼吸道通畅,若出现呕吐,将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窒息;使用风扇对着患者吹风,加速体表水分蒸发(配合凉水擦拭效果更佳);若患者意识清醒且能吞咽,可适量饮用淡盐水(每1000ml水加9g盐),每次50~100ml,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导致呕吐。

  这些“误区”会耽误急救。在热射病急救过程中,错误的操作可能会加速病情恶化,必须严格避免以下行为:1.切勿强行喂服退烧药:热射病引起的高热是由于身体调节机制失灵,退烧药不仅无效,还可能加重肝肾负担。2.不要给昏迷患者喂水:在意识不清的情况下,进水可能导致呛咳甚至窒息。3.避免过度降温:当体温降至38.5℃时,应停止强降温措施(如冰浴),以防体温过低引发心律失常。4.不要等待“自然好转”:热射病不会自行缓解,即使患者暂时清醒,也应立即送往医院,防止病情反复。

  送医途中的“持续降温”。在等待救护车或转运期间,降温措施必须持续进行:继续使用凉水擦拭患者身体,并保持头部冰袋冷敷;每隔5至10分钟监测一次体温,详细记录降温进展,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若患者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直至专业人员接管。到达医院后,医生将通过静脉输液补充电解质、采用冰盐水灌胃或灌肠等手段进行深度降温,同时密切监测器官功能,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病情危重者,收入重症监护室,进行持续机械降温处理,必要时行CRRT精准化体温管理,并给予多器官功能支持治疗。

  哪些情况提示“必须立即就医”?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都属于热射病高危信号,需立即拨打120:体温超过40℃,无论是否有意识障碍;高温环境下出现抽搐、昏迷、呼吸困难;头晕头痛剧烈,伴恶心呕吐、皮肤灼热;大量出汗后突然无汗,且体温持续升高。

  热射病急救拼时间和正确操作。高温天气发现有人疑似患病,记住“先降温、后送医”,抓黄金30分钟,用科学措施争取生机。同时,户外作业做好防暑(如定时补水、避免暴晒),才是预防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