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工作中,常遇患者称“血糖高点没事,没感觉就不用管”,此想法错误。糖尿病是全身性代谢疾病,长期高血糖会悄悄损伤全身血管和器官,引发多种并发症。医护人员有必要让大家明白,糖尿病管理不只是降血糖,而是要通过综合干预守护全身健康。
高血糖的“全身破坏力”。1.血管:从微小血管到大动脉。高血糖如同锈迹侵蚀水管,持续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微血管方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会引发视力模糊、眼底出血甚至失明;糖尿病肾病早期尿微量白蛋白升高,若不控制将发展为肾衰竭。大血管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梗风险比常人高2-4倍,患者常出现间歇性跛行,严重时需截肢。2.神经:从头到脚的“信号失灵”。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让患者手脚麻木、刺痛,感觉迟钝,增加糖尿病足风险。自主神经病变累及胃肠、心脏,引发腹胀腹泻交替、体位性低血压,甚至可能出现致命的无痛性心肌梗死。3.免疫与骨骼:隐形的“健康杀手”。高血糖抑制免疫,使皮肤、泌尿系统感染频发且难愈。同时干扰钙磷代谢,导致骨质疏松,老年患者髋部骨折风险大增,术后恢复困难。
综合管理:不止于“降糖”。糖尿病管理需要“五驾马车”协同发力,这也是医护工作的重点:1.饮食管理:控制总热量,合理搭配。很多患者存在“少吃糖就行”的误区,实则控制总热量与碳水摄入才是关键。建议每日主食量控制在250-400克,优先选择杂粮、杂豆等低升糖食物;蛋白质(如鸡蛋、瘦肉、鱼虾)占比15%-20%,助力组织修复;减少肥肉、油炸食品摄入,严控油脂。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记录饮食日记,依体重与活动量合理调整食量,杜绝暴饮暴食与过度节食。此外,需戒烟限酒,控制每日盐摄入量<5克,预防高血压与肾病。2.运动干预:适度规律,因人而异。规律运动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帮助控制血糖。建议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自行车、游泳,每次30分钟,循序渐进。但要注意:血糖>16.7mmol/L 或有严重并发症时暂停运动;运动时携带糖果,预防低血糖;足部有病变者选择游泳、坐位运动,避免足部受伤。医护人员需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运动计划,并监督执行。3.药物治疗:遵医嘱,勤监测。严格遵医嘱定时定量服用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切忌擅自停药、换药。监测血糖以空腹和餐后2小时测量为主,波动大时增加频次并记录数据。若出现心慌、手抖、出汗等低血糖症状,立即摄入15克碳水化合物(半杯果汁、3块方糖等),15分钟后复测,直至血糖达标。4.健康教育:认识疾病,主动管理。许多患者因知识匮乏延误治疗。医护人员需借助讲座、手册等形式,科普并发症危害与足部检查、胰岛素注射等自我护理技巧,强化患者“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对老年患者及低文化水平群体,应采用通俗语言重点宣教,确保核心知识有效传递。5.心理支持:缓解焦虑,积极面对。糖尿病是终身疾病,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从而影响血糖控制。接触患者的过程中要多倾听、多鼓励,帮助患者接纳疾病,参与病友互助小组,分享管理经验,增强信心。
不同人群的管理重点。1.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可适当放宽(空腹7.0-9.0mmol/L,餐后2小时<11.1mmol/L),避免低血糖。重点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和跌倒,加强足部护理和营养支持。2.妊娠期糖尿病。严格控制血糖(空腹<5.3mmol/L,餐后2小时<6.7mmol/L),以饮食和运动为主,必要时用胰岛素。定期监测胎儿发育,预防巨大儿、早产等不良结局。3.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高血脂。“三高”常同时存在,需同步管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血脂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1.8mmol/L,通过综合用药和生活方式干预,降低血管损伤风险。
早期筛查,阻断并发症。糖尿病患者需定期完成眼底筛查、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检测、足部检查,同时监测血脂、血压及心电图。发现异常及时干预,可延缓并发症发展,如早期治疗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变。医护人员应督促筛查,做好记录并建立健康档案。
糖尿病危害全身,综合管理需患者、家属与医护共同努力。医护人员要做好健康教育、指导与监督,帮助患者控糖、防并发症,提升生活质量。控好糖尿病,患者可享有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