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肿瘤术后的患者,脊柱稳定性尚未恢复,一个看似简单的翻身动作,若操作不当导致脊柱扭曲,可能引发内固定松动、植骨融合失败,甚至损伤脊髓神经。掌握“轴向翻身”技巧,配合合适的护具保护,是术后康复的第一道防线。
为什么翻身不能“扭腰”?脊柱肿瘤手术通常需要切除病变椎体并植入内固定装置,术后的脊柱宛如刚铺设钢筋的“在建桥梁”,尚未形成稳定的结构。在正常翻身过程中,腰部的扭转动作会在脊柱内产生剪切力,这种力量可能导致内固定螺钉松动、植骨块移位。由于术后脊髓神经处于水肿敏感期,一旦受到扭曲压迫,可能引发肢体麻木、无力,甚至造成永久性神经损伤。
“轴向翻身”:三步安全转身法。轴向翻身的核心是保持脊柱在一条直线上,就像“转动一根直棍”,整个过程中头部、躯干、臀部同步移动,避免任何角度的扭转。具体步骤如下:1.准备姿势。患者仰卧,双手交叉放于胸前或抱于头后(避免牵拉手臂),双腿屈膝约30°。陪护者站在患者需要翻身的一侧,一手放在患者肩背部,另一手托住臀部,两人动作需同步(单人操作时可借助床栏辅助)。2.同步转动。陪护者发出口令后,患者配合轻微绷紧腰背部肌肉,陪护者双手同时用力,将患者向自己方向推动,使患者呈侧卧位(翻身角度以30°-45°为宜,避免平躺时间过久引发压疮)。整个过程要稳而慢,用时约3~5秒,就像“卷地毯”一样让身体整体转动。3.体位固定。翻身后在患者背部垫一个厚度约10~15cm的软枕(高度与脊柱水平一致),双腿之间夹一个薄枕,这样既能维持侧卧位稳定,又能减轻脊柱压力。检查患者头部是否与躯干保持直线,避免头部前屈或侧偏。
不同手术部位的翻身细节。1.颈椎肿瘤术后。翻身时需额外注意头部固定:一名陪护者双手托住患者头部两侧(手指避开颈部切口),与躯干转动保持同步,就像“托着一个装满水的碗”,避免头部左右晃动。术后1-2周内,可在颈肩部垫特制的颈椎枕,维持颈椎中立位。2.胸腰椎肿瘤术后。重点保护腰背部,翻身时可让患者一手抓住对侧床栏(若体力允许),轻轻借力配合转动,但需确保手臂用力时不会带动腰部扭转。侧卧位时,背部软枕需覆盖胸腰段,上缘达肩胛骨,下缘至骶尾部,形成有效支撑。3.骶尾椎肿瘤术后。翻身时要避免压迫手术切口,侧卧位时需在臀部下方垫一个中间镂空的气垫圈,使切口部位悬空。每次翻身前观察切口敷料是否渗血,若有渗液需先更换敷料再翻身。
护具:翻身时的“脊柱保镖”。术后佩戴脊柱护具能限制脊柱活动度,就像给脊柱套上“防护壳”,但需掌握正确的佩戴和使用时机:1.护具的选择。颈椎术后选“头颈胸支具”,能固定颈椎并限制低头、转头动作;胸腰椎术后用“可调式胸腰支具”,需覆盖胸椎第10节至腰椎第4节(可通过X线片确定范围),松紧度以能插入1-2指为宜,过紧会影响呼吸,过松则起不到固定作用。2.佩戴时机与方法。术后第2~3天,在医生允许下开始佩戴护具,佩戴时先仰卧,将护具后片置于腰背部,前片从腹部包裹,扣好魔术贴或卡扣(先固定下方卡扣,再依次扣上方),确保护具与身体贴合无空隙。翻身和下床活动时必须佩戴,卧床休息时可取下(颈椎术后护具夜间需持续佩戴)。3.护具护理要点。每天取下护具后,用温水擦拭皮肤,尤其注意护具边缘接触的部位(如髂嵴、胸骨),避免长期压迫形成压疮。若皮肤出现发红,可涂抹润肤霜并适当调整护具松紧,严重时需联系医护人员处理。
翻身频率与禁忌。术后1-2周内,建议每2小时翻身一次,既能预防压疮,又能减少同一姿势对脊柱的持续压力。但出现以下情况时需暂停翻身:翻身时患者出现剧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7分);切口敷料大量渗血或引流管引流量突然增多;患者出现头晕、心慌等体位性低血压症状。遇到上述情况,应保持当前体位并及时通知医护人员,排查原因后再决定是否继续翻身。
脊柱肿瘤术后翻身需谨慎,轴向翻身与护具使用是避免并发症、促进康复的关键。陪护者勤练、患者配合,确保每次翻身平稳,助力脊柱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