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版 科普

血压正常,肾病药就能停?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8月04日

  □娄底市中心医院 朱凌燕

  “血压已经正常半年了,肾病的降压药是不是可以停了?” 这是很多肾病患者的误区。对慢性肾病患者来说,医生开具的降压药(如普利类、沙坦类)不仅是“降压工具”,更是保护肾功能的“守护神”。即使血压稳定,擅自停药可能加速肾损伤,甚至引发尿毒症。从日常护理角度,认清这类药物的双重作用,才能避免因“自作主张”付出沉重代价。

  肾病降压药:不止“降血压”这么简单。肾病患者常用的降压药(如依那普利、缬沙坦),学名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其核心作用远不止于控制血压:降低肾小球内压力:健康肾脏的肾小球犹如“滤过网”,而在肾病状态下,“滤过网”压力过高会加速其损伤。这类药物能够放松肾小球的小血管,减轻滤过压力,从而延缓“滤过网”的老化进程。减少尿蛋白漏出:尿蛋白是肾功能受损的“信号灯”。这类药物可以修复肾小球滤过膜的漏洞,使蛋白质留在血液中,避免“营养流失”并减轻肾脏负担。抑制肾脏纤维化:慢性肾病的最终结局是肾组织被瘢痕替代(即纤维化)。这类药物能够阻断纤维化的“信号通路”,保护残存的肾功能。临床数据显示,坚持服用这类药物的肾病患者,进入尿毒症的时间比擅自停药者平均推迟5~8年。

  擅自停药:肾脏会遭遇“三重打击”。血压正常就停药,相当于撤掉肾脏的“防护网”,短期内可能引发以下危害:血压反跳性升高:突然停药后1-2周,血压可能比用药前更高,导致肾小球内压力骤增,尿蛋白“反弹”,甚至出现肉眼血尿。肾功能快速下滑:停药3个月内,约40%患者的血肌酐(肾功能指标)会上升20%以上,部分人出现水肿、乏力等肾功能不全症状。并发症风险翻倍:血压波动会加速肾性高血压、肾性贫血的进展,增加心脑血管负担,诱发心衰、脑梗等严重问题。更隐蔽的是,有些患者停药后血压看似正常,但尿蛋白却悄然增多,等到出现明显症状时,肾功能已损失50%以上,错失补救良机。

  正确的用药护理:牢记“三个不”原则。1.不凭感觉停药,以“指标”为准。血压正常是药物作用的结果,并非“病已痊愈”。判断是否调整用药,需综合考虑以下指标:尿蛋白定量(目标值<0.5g/天);血肌酐变化(稳定或缓慢下降);血压波动范围(建议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即使各项指标达标,仍需每3-6个月复诊,由医生评估是否调整剂量,切勿自行减药。2.重视药物反应,及时与医生沟通。用药期间可能出现轻微副作用,正确处理可避免停药:干咳:约10%的患者会出现干咳,可多喝水或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服药时间(如睡前服用),切勿直接停药。血压偏低:若收缩压低于110mmHg,并伴有头晕,可先减少盐分摄入,监测血压变化,由医生决定是否减半剂量(而非停药)。血钾升高:定期检查电解质,若血钾轻度升高,可减少香蕉、橙子等高钾食物的摄入,必要时联用降钾药物,无需因轻微升高而停药。3.不随意更换药物,保持“治疗连贯性”。不同品牌的同类药物(如缬沙坦与替米沙坦)作用强度不同,更换需医生计算剂量,避免因药效差异导致血压波动。若需用其他药物(如抗生素、感冒药),需告知医生正在服用的肾病降压药,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如非甾体抗炎药会削弱其护肾作用)。

  日常护理:帮药物“增效”的细节。固定服药时间:建议每日晨起空腹服用药物,以确保药物浓度稳定,防止漏服。可设置手机闹钟提醒,或使用分药盒提前准备一周的药量。监测关键指标:在家中记录血压(每天早晚各一次)和尿量(注意是否突然减少),每月进行一次尿常规检查。若发现尿蛋白“+”增多,应及时就医。配合生活方式:采用低盐饮食(每日摄入量<5g盐),有助于提升药物疗效;避免高蛋白饮食(如过量摄入肉类、蛋白粉),以防增加肾脏负担,影响药物的护肾效果。

  对于肾病患者来说,降压药堪称“保肾良药”,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是治疗取得成效的显著标志,绝非停药的依据。正如糖尿病患者不能仅因血糖恢复正常就擅自停用降糖药,肾病患者也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长期且规范的用药。唯有坚守这一重要“防线”,方能确保肾功能在稳定状态下延缓衰退,从而为健康赢得更为长久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