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版 科普

被毒虫咬后休克,急诊先救哪

□株洲市三医院 周坤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8月04日

  “被黄蜂蜇了一下,怎么突然晕倒了?”急诊室里,这类因毒虫咬伤引发的过敏性休克,每分钟都可能夺走生命。此时,急诊医生的抢救步骤如同“拆弹”,必须分秒必争且顺序精准。优先解决气道梗阻、血压骤降等致命问题,而非急于处理伤口,这是挽救生命的核心逻辑。

  黄金3分钟:先保“呼吸通道”。毒虫毒液中的过敏原会迅速引发全身过敏反应,其中最危险的情况是喉头水肿——这类似于呼吸道被“气球”堵塞,患者可能在几分钟内因窒息而危及生命。急诊处理的首要步骤是评估气道状况:观察呼吸状态:若患者出现声音嘶哑、喘鸣、嘴唇发紫等症状,表明气道已部分梗阻,此时需立即使用喉镜撑开气道,必要时插入气管导管,甚至在紧急情况下进行气管切开(环甲膜穿刺),以确保氧气能够顺利进入肺部。高流量吸氧:不论患者是否出现呼吸困难,均应立即通过面罩给予高流量吸氧(流量8~10升/分钟),以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防止器官因缺氧受损。曾有案例显示,一名患者被蜈蚣咬伤后仅5分钟便出现窒息,急诊团队在30秒内完成气管插管,为后续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切记:确保气道通畅是所有抢救措施的基础,一旦呼吸受阻,其他治疗手段都将无法实施。

  救命第一药:肾上腺素“直击心脏”。过敏性休克的本质在于全身血管急剧扩张和血压骤降,类似于“水管破裂”,导致全身供血不足。此时,肾上腺素是唯一能够迅速逆转这一危象的药物,堪称“救命针”:给药时机:在确认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血压低于90/60mmHg,或比基础值下降30%以上,并伴有意识模糊)后,需在1分钟内注射肾上腺素。正确用法:成人首选肌肉注射(位于大腿外侧的肌肉),剂量为0.3~0.5ml(浓度为1:1000);若血压持续不升,可在5~10分钟后重复注射,或通过静脉微量泵持续给药。为何选择肌肉注射?大腿肌肉血流丰富,药物吸收速度比皮下注射快3倍,能在2分钟内起效,迅速收缩血管、提升血压,同时缓解喉头水肿。临床数据显示,若肾上腺素使用延迟超过10分钟,过敏性休克的死亡率将增加5倍。即使患者暂时清醒,只要血压下降,就必须立即用药,绝不能等待“观察看看”。

  快速扩容:给血管“补燃料”。肾上腺素起效的同时,必须立即建立静脉通路进行“补液扩容”:开通双静脉通道:使用粗针头(18G)在肘前静脉建立两条通路,迅速输注生理盐水(成人首剂500~1000ml,儿童20ml/kg),以补充血管内“缺失的容量”。监测循环状态:通过血压计和心电监护仪密切观察血压和心率变化。若血压仍低于0/60mmHg,需加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以维持血压,确保大脑、心脏等重要器官的供血。这一步骤犹如为“瘪掉的轮胎充气”,只有当血管内拥有足够的血液,肾上腺素才能有效发挥收缩血管的作用,否则即使使用再多药物也难以挽回危局。

  后续处理:伤口与过敏的“平衡术”。在保障生命体征稳定后,才会处理伤口和过敏反应:伤口处理:用生理盐水冲洗咬伤处,不要挤压(避免毒液扩散),黄蜂蜇伤可用弱酸性溶液(如食醋)中和,蜜蜂蜇伤用肥皂水清洗(中和酸性毒液);若可见毒刺,用镊子轻轻拔出,不要用手捏。抗过敏治疗: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和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缓解迟发性过敏反应,但这些药物不能替代肾上腺素,仅作为后续辅助治疗。需注意:若患者出现全身皮疹、瘙痒,说明过敏反应仍在持续,但只要血压、呼吸稳定,无需优先处理皮肤症状——保命永远比止痒更重要。

  急诊抢救的“禁忌误区”。不要先做检查:过敏性休克抢救中,“边抢救边检查”是原则,不能为了等血常规、过敏原检测而延误用药。不要依赖激素“救急”:糖皮质激素起效慢(需2~4小时),无法逆转即时休克,不能替代肾上腺素作为首选药。不要忽视“双相反应”:约10%患者在症状缓解后3~8小时会再次出现休克(双相反应),即使抢救成功,也需留院观察至少24小时。

  被毒虫咬伤后出现头晕、心慌、皮肤瘙痒,可能是休克前兆,应立即就医。记住:急诊抢救的核心是“先保命,再治病”——气道、血压、循环是优先项,肾上腺素是关键药,每一秒的正确决策,都在为生命争取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