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版 科普

中药西药合用时的“和平共处”法则

□洞口县人民医院 杨小红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8月04日

  “吃降压药时喝中药调理,行吗?”这看似合理的做法实则有风险。中西药联用在慢病管理、术后康复中普遍,但药物成分复杂,搭配不当易降低药效或引发不良反应。只有避开联用误区,遵循科学原则,才能让中西药“和平共处”、协同增效。

  这些“联用误区”要避开。中西药联用的风险往往隐藏在“想当然”的搭配中,以下误区最易踩坑:1.“中药无毒,可随意搭配”。很多人认为中药是“天然成分”,没有副作用,于是在吃西药的同时自行加用中药。实际上,部分中药成分与西药存在明确冲突:含麻黄的中药(如麻黄汤、防风通圣丸)与降压药、降糖药联用,麻黄碱会升高血压、拮抗降糖效果;含甘草的制剂(如复方甘草片)与降压药同服,甘草酸会引起水钠潴留,削弱降压作用。2.“药效相似,叠加效果更好”。把作用相似的中西药一起用,可能导致剂量超标。比如同时服用含扑热息痛的西药退烧药和含对乙酰氨基酚的中成药(如感冒灵颗粒),会加重肝脏代谢负担,引发肝损伤;降糖西药与含格列本脲的消渴丸联用,可能导致低血糖昏迷。3.“间隔半小时吃就安全”。虽然多数情况下中西药需间隔1~2小时服用,但部分药物的相互作用不受时间影响。比如含金属离子的中药(如石膏、牡蛎、磁石)会与抗生素(如四环素、左氧氟沙星)结合,形成难以吸收的复合物,无论间隔多久,都会降低药效。

  科学联用的“黄金原则”。中西药并非不能一起用,遵循以下原则可实现安全有效:1.明确成分,避免重复用药。用药前务必核对成分:中成药说明书“成分表”中若有与西药相同的成分(如含“对乙酰氨基酚”的感冒药、含“格列本脲”的降糖药),需计算总剂量,避免叠加过量。例如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再用参芪降糖颗粒时,需监测血糖,防止低血糖。2.关注“禁忌配伍”清单。牢记几类明确不宜联用的组合:抗凝药(华法林、阿司匹林)与含丹参、当归、红花的中药联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如牙龈出血、皮下瘀斑);抗酸药(铝碳酸镁、氢氧化铝)与含山楂、五味子的中药同服,会降低中药有效成分的吸收;免疫抑制剂(环孢素、他克莫司)与含甘草的中药联用,可能影响药物代谢,增加肝肾毒性。3.遵医嘱调整剂量和间隔。需要联用时,一般建议间隔1-2小时服用,让两种药物在胃肠道内充分吸收。特殊情况需调整:如服用铁剂(治疗贫血)时,若需用含鞣质的中药(如大黄、五倍子),间隔时间需延长至3小时以上,减少鞣质对铁吸收的影响。

  常见病症的“安全搭配”示例。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联用能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1.高血压。西药降压药(如硝苯地平)与天麻钩藤饮联用,中药可改善头晕、头痛等症状,同时减少西药引起的下肢水肿。但需避免与含麻黄、附子的中药同用。2.肿瘤辅助治疗。化疗期间联用黄芪、党参等扶正中药,可减轻化疗导致的白细胞减少、乏力等副作用,但需与化疗药间隔2小时服用,且避免使用含重金属的中药(如雄黄、朱砂)。3.失眠。西药安眠药(如艾司唑仑)与酸枣仁汤、安神补脑液联用,可减少西药用量和依赖性,建议中药睡前1小时服,西药睡前30分钟服。

  联用前的“必做步骤”。1.主动告知用药史。看中医时说明正在服用的西药(包括剂量和频率);看西医时告知正在使用的中药、中成药和保健品,避免医生漏判药物相互作用。2.选择正规中药制剂。优先选用说明书清晰、成分明确的中成药,避免使用成分复杂的“偏方”“验方”,减少未知风险。3.监测身体反应。联用初期注意观察是否有异常症状:如皮疹、恶心、头晕、心慌等,若出现不适,及时停药并就医。4.定期复查指标。长期联用中西药者,需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尤其是含何首乌、黄药子的中药与经肝脏代谢的西药联用时)、血压、血糖等,确保身体耐受。

  中西药联用利弊并存,既能协同增效,也可能因盲目搭配引发风险。需摒弃“中药无毒可随意联用” 的错误观念,在医生指导下明确成分、规避禁忌、合理安排服药间隔。科学联用的本质是实现安全与疗效的“1+1>2”,而非简单叠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