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9版 科普

如何帮哮喘儿童克服“呼吸恐惧”

□龙山县人民医院 陈方召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8月04日

  哮喘发作时,孩子剧烈的喘息、发紫的嘴唇,以及那双充满恐惧的眼睛,常让家长心如刀绞。这种因呼吸受阻引发的深层恐惧,若得不到妥善处理,可能演变为长期的心理阴影——孩子可能因害怕发作而回避运动、社交,甚至对生活失去热情。而持续的心理压力又会反向加重哮喘症状,形成恶性循环。

  认知调整:帮孩子重新理解哮喘。孩子的恐惧往往源于对哮喘的误解。他们可能认为“哮喘发作会让我死掉”“运动一定会引发哮喘”“我和别人不一样”。家长需要成为孩子的“认知翻译官”,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重新诠释哮喘的本质。1.用比喻化解抽象恐惧。孩子的大脑更擅长处理具象信息。不妨用他们熟悉的比喻来解释哮喘:“哮喘就像气管里住了一个爱捣乱的精灵,它会让气管变窄,让你呼吸有点费劲。但这个精灵很怕药,只要你按时用药,它就会乖乖躲起来。”“发作时的喘息声,其实是你的身体在吹响‘警报哨’,提醒你要休息或用药了。这不是危险信号,而是你的身体在保护你。”2.区分“真实危险”与“想象恐惧”。当孩子因闻到花香而紧张时,不要否定他的感受,而是引导他观察事实:“你现在觉得喉咙有点痒,对吗?我们上次闻到花香后,用了急救药,10分钟就缓解了。这次我们也可以这样做,你觉得呢?”通过这种方式,帮孩子学会用事实替代想象,减少不必要的恐慌。3.制作“恐惧消消乐”清单。和孩子一起列出所有让他们害怕的场景(如运动、闻到烟味、独自睡觉),然后针对每个场景设计应对策略。如:运动前:提前10分钟用药,携带急救吸入器,选择温和的运动(如游泳);闻到烟味时:立即离开现场,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深呼吸5次;独自睡觉时:在床头放上喜欢的玩偶,告诉自己“爸爸妈妈就在隔壁,我需要时他们马上会来”。

  行为训练:用身体掌控感对抗恐惧。呼吸是连接身体与心理的桥梁。通过系统的行为训练,孩子能逐步重建对呼吸的控制感,从而削弱恐惧的生理基础。1.呼吸重塑练习:让呼吸变得“可操控”。“气球呼吸法”:让孩子平躺,将一本书放在腹部。吸气时,想象“给气球充气”(腹部隆起推高书本);呼气时,想象“气球泄气”(腹部收缩书本下降)。每天练习10分钟,持续2周后,孩子会明显感觉到呼吸变得更深沉、更稳定。2.渐进式暴露:从小挑战到大突破。在安全环境下逐步接触恐惧源,帮孩子建立“耐受阈值”。如:第一阶段:静止状态下深呼吸练习,感受呼吸的节奏;第二阶段:慢走10米后休息,记录呼吸变化;第三阶段:爬两层楼梯,使用药物预防并携带急救设备;第四阶段:参与轻度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体验运动后的畅快感。每完成一个阶段,都和孩子一起庆祝:“你今天又战胜了一个小挑战,真棒!”3.身体放松训练:从“紧绷”到“柔软”。恐惧会让身体进入“战斗或逃跑”模式,肌肉紧绷、心跳加快。通过放松训练,孩子能学会主动调节身体状态:“毛绒玩具放松法”:让孩子平躺,将毛绒玩具放在肚子上。吸气时,想象玩具被轻轻抬起;呼气时,想象玩具缓缓落下。重复10次,感受身体的松弛。

  家庭环境营造:让爱成为最好的“心理药”。家庭是孩子最主要的心理支持系统。家长的态度、沟通方式,甚至日常互动模式,都会深刻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1.避免“过度保护”与“忽视”的两极化。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孩子逐步尝试挑战,同时提供必要的支持。当孩子想参加运动会时,可以和他一起制定运动计划,提前用药,并请老师协助观察。2.创造“轻松呼吸”的家庭仪式。每天固定时间(如睡前10分钟),和孩子一起做呼吸练习或放松训练。可以播放轻柔的音乐,让这个过程变得温馨。这种仪式感不仅能帮孩子养成习惯,还能让他们感受到“呼吸不是负担,而是我和爸爸妈妈的共同时光”。

  结语。哮喘孩子的恐惧,本质上是“对失控的恐惧”。通过认知调整、行为训练和家庭支持,我们能帮他们重新找回对身体的掌控感,将恐惧转化为成长的力量。记住,孩子的心理韧性远比我们想象中强大——只要我们愿意蹲下来,用他们的视角看世界,就能找到打开心门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