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8版 科普

糖尿病患者必读:了解眼底病变的风险与预防之道

□临朐正大光明眼科医院 张凤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8月04日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糖尿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持续增长,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患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糖尿病不仅影响血糖代谢,还可能引发多种严重并发症,其中,糖尿病性眼底病变(DR)是最具危害性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成年人致盲的首要原因。

  什么是糖尿病性眼底病变?糖尿病性眼底病变,全称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主要由于长期高血糖水平对视网膜血管造成损害而引发。视网膜是眼球后部的一层薄薄的神经组织,负责接收光线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形成视觉。当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不佳时,高血糖会损伤视网膜中的细小血管,导致血管壁变脆、渗漏,甚至闭塞,影响视网膜的正常供血和功能。根据病情发展程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通常分为两大类: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和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非增殖型是最早期的表现,表现为视网膜血管轻微异常、出现微动脉瘤、渗出或小出血点,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部分患者会进入增殖型阶段,此时视网膜因缺氧而产生新生血管,这些新生血管脆弱易破裂,可能导致玻璃体积血、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后果,最终造成视力急剧下降甚至失明。糖尿病性眼底病变的发展过程往往较为隐匿,初期缺乏明显症状,许多患者在视力尚未受到影响时难以察觉。但一旦出现视力模糊、飞蚊症、视野缺损等症状,往往意味着病变已较为严重。

  糖尿病眼底病变的危害与风险。糖尿病性眼底病变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且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具有极高的致盲风险,严重威胁患者的视力健康和生活质量。该病初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容易被忽视,但随着病情发展,视网膜血管逐渐受损,可能出现渗血、水肿、新生血管形成等一系列病理变化,最终导致视力模糊、视野缺损,甚至失明。这种视力损害通常是不可逆的,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身心痛苦。除了对视力造成直接伤害外,糖尿病眼底病变还会显著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视力下降可能导致患者行动受限、自理能力减弱,增加跌倒、受伤等意外事件的风险,尤其在老年人群中更为突出。此外,患者可能因视力问题而被迫停止工作或减少社交活动,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甚至引发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从社会和经济角度来看,糖尿病眼底病变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患者需要长期接受眼科检查、药物治疗,甚至激光光凝、玻璃体切割手术等干预措施,医疗费用高昂。同时,由于视力受损导致的劳动能力下降或丧失,不仅减少了家庭收入来源,也增加了社会照护压力。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已成为成年人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发展中国家,这一问题尤为严峻。

  眼底病变的早期信号与诊断方法。糖尿病性眼底病变在早期阶段通常没有明显症状,患者往往在视力尚未受到明显影响时难以察觉,这也是该病危害性大的重要原因。然而,在病情逐渐发展过程中,仍会表现出一些细微的视觉变化和身体信号,值得警惕。例如,患者可能会出现视力模糊、视物变形、视野中出现黑点或“飞蚊症”增多、夜间视力下降,甚至一侧视野突然缺损等现象。这些表现虽然可能较为轻微,但却是眼部血管受损、视网膜发生病理改变的早期提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了实现早发现、早干预,定期进行专业的眼科检查是关键。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等。眼底照相是一种无创、快捷的筛查方式,可以清晰记录视网膜血管状况,适用于大规模人群的初步排查;OCT则能够高分辨率地显示视网膜各层结构,有助于发现黄斑水肿等早期病变;而FFA则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观察视网膜血管渗漏、闭塞或新生血管形成等情况,为病变分期和治疗方案提供依据;OCTA结合了广角成像与血流检测的无创眼科检查技术,能够快速、清晰地显示眼底大范围区域的血管结构和血流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