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版 科普

腿肿别大意,超声“透视”血栓踪迹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8月04日

  □长沙县第一人民医院 彭娟

  “小腿突然肿了,按下去一个坑半天弹不回来”这种看似普通的肿胀,可能藏着致命隐患——下肢深静脉血栓。静脉血栓就像血管里的“血块塞子”,若脱落随血流冲到肺部,可能引发肺栓塞,危及生命。而超声检查就像一双“透视眼”,能精准捕捉血栓踪迹,为及时治疗争取黄金时间。

  腿肿为何与血栓“挂钩”?下肢静脉是血液从腿部回心的“返程通道”,当静脉内壁受损(如术后)、血流缓慢(如长期卧床)或血液黏稠度增加(如脱水、高凝)时,易形成血栓。血栓堵塞血管致血液回流受阻,引发下肢肿胀、疼痛、皮温升高及小腿肌肉按压痛。更危险的是,部分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没有明显症状,仅表现为轻微肿胀,常容易被误认为是“劳累”、“站立太久”。但这类“沉默的血栓”同样可能脱落,因此出现单侧腿肿或双侧不对称肿胀时更需警惕。

  超声:血栓排查的“首选武器”。超声检查是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首选检查方法。它具有安全、准确、无辐射、无创伤,可重复性强等优点,能清晰显示静脉内的“异常情况”。1.精准定位血栓位置,动态观察血流变化。超声探头在腿部滑动可实时观察髂静脉、股静脉、腘静脉等主要下肢血管。正常静脉管腔通畅,超声下无回声,血流充盈可。若有血栓,管腔内会出现低回声或等回声“团块”,探头加压时管腔不能压瘪,这是诊断血栓的重要依据。同时,管腔内血流信号充盈缺损,部分栓塞时血流绕行或狭窄处流速增高,完全栓塞时无血流信号,如同水管被“淤泥堵塞”。2.评估血栓新旧程度,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急性期(2周内):静脉管腔增宽,加压难压瘪或不能完全压瘪;管腔内为无至低回声血栓,边界平整,动态观察可见血栓自由飘动或随肢体挤压飘动;血栓段管腔无血流或仅少量血流,远端静脉频谱呈连续性,失期相性。亚急性期(2周-6个月):血栓回声增强;血栓位置变小且固定,不再自由浮动,静脉扩张程度减轻;部分由于血栓再通,静脉管腔内可见细小血流束通过,血流信号充盈缺损。慢性期(>6个月)血栓回声增强(高至强回声),边界不规则;静脉管径缩小,内壁毛糙增厚,甚至管腔闭锁呈纤维条索;静脉瓣增厚扭曲、活动僵硬或固定,继发功能不全;依再通程度,管腔内血流信号充盈不一。通过这些特征,医生能更准确地判断血栓形成时间,血栓的稳定性,评估肺栓塞风险,制定不同治疗方案。

  超声检查血栓的“全过程”。做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就像给腿部血管“拍电影”,整个过程简单舒适,只需注意这几点:1.检查前准备。穿宽松的裤子或裙子,方便暴露双腿;检查前无需空腹,正常饮食即可;若腿部有敷料或绷带,需提前告知医生,必要时取下(伤口未愈合者可做好防护)。2.检查中配合。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医生会在小腿、大腿内侧涂抹耦合剂(凉凉的凝胶,帮助声波传导),然后用探头沿静脉走向滑动。检查时可能需要患者配合转动身体或做深呼吸、屏气动作,以便更清晰地观察血管。3.特殊情况的“进阶检查”。若超声发现下肢深部血管显示不清,必要时需要进一步做超声造影:从静脉注射造影剂,让血管显影更清晰。但这种情况较少见,多数患者通过常规超声即可确诊。

  这些人群腿肿,更需超声排查。1.手术后长期卧床(尤其是骨科手术、妇科手术)或久坐(如长途车程超过4小时)者;2.孕妇、产后1个月内的女性(孕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3.患有肿瘤、糖尿病、静脉曲张或正在服用避孕药的人;4.有血栓家族史或曾患过血栓的人。这些人群属于血栓高危人群,一旦出现腿肿,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超声检查,查看是否有下肢静脉血栓,避免误诊误治。

  超声“揪出”血栓后,该怎么办?超声确诊血栓后,医生会依位置和范围采取抗凝、溶栓或手术治疗。患者需避免按压按摩肿胀腿部(防血栓脱落),卧床时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治疗中定期超声复查,可评估血管再通情况,调整方案。

  腿肿可能暗藏静脉血栓风险,超声是排查血栓的安全高效工具,对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估意义重大。单侧腿肿、疼痛时,应及时做超声检查,早发现、早治疗,避免致命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