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版 科普

肺胀老咳喘,中医咋调治

□浏阳市关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汤水平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8月04日

  肺胀老咳喘是中老年人群中的常见病症,以长期咳嗽、喘息、气短、胸闷为主要表现,病程迁延难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从中医角度看,该病的发生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治疗上强调辨证施治,通过补肺、健脾、益肾三法协同调理,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补肺:固本培元,降气平喘。肺主气司呼吸,若肺气虚损或肺阴不足,易致肺气升降失常,引发咳喘不止。补肺法是调治肺胀的基础,需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区分气虚与阴虚,对症用药。肺气虚证常见于久病患者,症见咳而无力、痰清稀、气短懒言,稍动即喘,易感外邪。治以补肺固表、降气平喘,方选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加减。方中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培土生金,防风祛邪御表,三药共奏补肺卫、防外感之功。若喘息较甚,可加苏子、杏仁降气平喘。肺阴虚证多见干咳少痰、咽干口燥、潮热盗汗,多因久咳或燥热伤肺。治以滋阴润肺、止咳平喘,常用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玉竹、川贝等),方中沙参、麦冬补肺阴,川贝止咳,桑叶清肺热。日常可食银耳、百合、梨等滋阴食物调理。此外,中医认为“肺主皮毛”,补肺需兼顾护表。患者平时应注意保暖,避免风寒侵袭,同时可通过腹式呼吸、八段锦中的“调理脾胃须单举”等功法锻炼肺功能,增强肺气运行。

  健脾:培土生金,化痰止咳。中医有“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理论,脾胃功能虚弱会导致水湿运化失常,痰湿内生,上犯于肺,引发或加重咳喘。因此,健脾法在肺胀调治中起着“祛邪化痰、杜绝生痰之源”的重要作用。脾气虚证可见咳嗽痰多、痰白黏稠,伴胸闷气短、食欲缺乏、腹胀、便溏乏力。治以健脾益气、燥湿化痰,首选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方中前三味健脾,半夏、陈皮化痰,甘草调和。痰湿重加苍术、厚朴;兼食积配神曲、麦芽。对于脾虚湿盛、痰浊壅肺者,可用二陈汤化痰,或针灸、艾灸足三里、中脘、脾俞等穴,疏通经络以强脾胃运化。饮食宜清淡,多吃山药、莲子等健脾食物,忌生冷油腻。健脾旨在恢复脾胃运化,减少痰湿生成,从根源减轻肺脏“贮痰”负担,缓解咳喘。

  益肾:温阳纳气,固本止咳。肾为先天之本,主纳气,能协助肺脏维持呼吸深度。若肾气不足,尤其是肾阳亏虚,易致肾不纳气,出现呼多吸少、动则喘甚的症状,这也是肺胀后期病情加重的关键原因。益肾法可通过温补肾阳、滋补肾阴,增强肾的纳气功能,巩固疗效。肾阳虚证多见于病程晚期,症见喘息难续,伴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夜尿频,重者下肢水肿。治以温肾纳气,方选金匮肾气丸(附子、肉桂、熟地、山茱萸等)加减。方中附桂温阳,山茱萸益阴,阴阳双补,助肾气固摄以平喘。若水肿显著,加茯苓、泽泻利水。肾阴虚证则表现为咳喘日久、咽干盗汗、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治疗需滋补肾阴、纳气平喘,常用七味都气丸(熟地、山药、茯苓、五味子等),其中五味子酸涩收敛,能固肾纳气,缓解气短喘息,与其他滋阴药物配合,共奏滋阴补肾、敛肺平喘之效。益肾宜缓补,忌峻猛。日常可食核桃、黑芝麻、枸杞等补肾,同时注重劳逸结合、节欲。肺肾两虚者,常以补肺益肾同治,人参蛤蚧散含人参、蛤蚧、杏仁,能补肺气、益肾精,适用于虚喘难愈者。

  三法协同,辩证灵活。肺胀老咳喘的病机复杂,往往不是单一脏腑病变,而是肺、脾、肾三脏相互影响。临床调治需根据患者的主次症状灵活搭配三法:若以咳嗽气短为主,侧重补肺;若痰多、纳差明显,重点健脾;若喘息严重、呼多吸少,则强调益肾。例如,肺脾气虚者,以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补肺健脾;肺肾两虚者,用人参蛤蚧散加减补肺益肾。同时,注重标本兼治,咳喘急性发作期若夹痰热、寒痰等实证,先清热或温化祛痰,再调理虚损。

  中医调治肺胀老咳喘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原则,以补肺顺气、健脾化痰、益肾纳气三法协同,恢复脏腑功能,减轻症状并降低复发率。患者需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用药,结合饮食、起居及功能锻炼,方能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