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 刘芳
腹痛腹泻时好时坏,吃点药就缓解,停药又复发;肠镜检查发现肠道有溃疡,却找不到明确病因;看似普通的肠炎,慢慢发展成肠壁增厚、肠腔狭窄,甚至在肠道间“打洞”形成瘘管……这些反复无常的症状,可能是克罗恩病在作祟。它如同在肠道里打“游击战”,潜伏在消化道的任何角落,时隐时现地搞破坏,因其症状隐蔽、部位多变,常被误诊或忽视,等到发现时往往已造成严重损伤。
游击战的“三大战术”。克罗恩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肉芽肿性炎症,可累及从口腔到肛门的整个消化道,尤以回肠末端和结肠多见。我们平时察觉不到克罗恩病是因为它“狡猾多变”,主要有三种战术:1.多点出击,无孔不入:与溃疡性结肠炎仅局限于结肠不同,克罗恩病可在消化道“遍地开花”,病变呈节段性分布,就像“跳跃性的溃疡”。患者可能同时存在口腔溃疡、食管炎症、小肠溃疡和肛周病变,这种“多点受累”的特点让症状错综复杂,时而表现为腹痛腹泻,时而出现吞咽疼痛或肛周脓肿,给诊断带来极大难度。2.隐蔽进攻,反复发作:疾病早期可能只是轻微腹泻或腹部隐痛,服用普通止泻药就能暂时缓解,让患者误以为是“肠炎”或“肠易激综合征”。但炎症其实在悄悄进展,肠黏膜从充血水肿发展为深溃疡,甚至穿透肠壁。这种“缓解-复发”的循环会逐渐缩短,发作时症状一次比一次严重,最终可能出现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3.超强破坏,祸及全身:克罗恩病不仅损伤肠道,还会引发全身症状。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乏力、体重骤降(半年内体重下降10%以上),部分人伴随关节痛、皮疹(结节性红斑)、眼炎等肠外表现。儿童患者会因长期营养吸收不良,出现生长发育迟缓,身高体重落后于同龄人。
从溃疡到瘘管:炎症战斗力的“升级之路”。克罗恩病的肠道“战斗力”是渐进性的,若不及时干预,会从轻微炎症发展为严重病变:早期(炎症期):肠黏膜充血、水肿,出现针尖大小的“阿弗他溃疡”。患者表现为右下腹间歇性腹痛、每日3-4次糊状腹泻,便后腹痛缓解。及时治疗可控制炎症。中期(溃疡增殖期):溃疡加深扩大,形成纵行溃疡和鹅卵石样改变,肠壁增厚僵硬致肠腔狭窄。患者出现餐后腹胀、腹痛加剧、排便困难等不全肠梗阻症状,伴随体重下降、缺铁性贫血。晚期(并发症期):深溃疡穿透肠壁形成瘘管,引发粪尿混合、腹部流脓、营养吸收障碍等问题。20%~30%患者出现肠穿孔、大出血,需紧急手术,但术后复发率超50%。上述进展因人而异,部分患者短短几年出现严重并发症、也有患者进展缓慢,其共同点是:早期干预能显著延缓疾病进展,减少手术概率。
料敌在先,识破伪装的“求救信号”。克罗恩病的早期诊断关键在于识别这些易被忽视的信号:1.“与众不同”的腹泻:区别于感染性腹泻的水样便,克罗恩病腹泻以糊状便为主,较少出现里急后重,部分患者因肠吸收功能受损,大便中可见未消化食物残渣。若腹泻超6周且抗生素治疗无效,需提高警惕。2.定位明确的腹痛:疼痛多集中于右下腹或脐周,呈隐痛、胀痛,常在进餐或排便前加剧,排便、排气后缓解,这与回肠末端为主要病变部位相关。突发剧烈腹痛伴腹胀、停止排气排便,可能是肠穿孔或完全性肠梗阻,需立即就医。3.“顽固难愈”的肛周问题:肛周脓肿、肛瘘是克罗恩病常见表现,特征为肛周反复红肿、流脓,且肛瘘术后易复发。年轻人若出现不明原因肛周病变,建议通过肠镜排查克罗恩病。4.“隐匿进展”的全身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的不明原因体重下降、低热(37.5-38.5℃)、乏力,尤其伴随肠道症状时,应及时进行肠镜和小肠镜检查,明确肠道炎症情况。克罗恩病需长期管理,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激素或生物制剂控制炎症,配合维生素B12、叶酸等营养补充,避免高纤维及辛辣食物。建议每1-2年复查肠镜监测病变,切忌症状缓解后擅自停药。
这场肠道“游击战”虽然难缠,但早期发现、规范治疗能有效控制病情,让大多数患者维持正常生活。记住,反复出现的肠道不适绝非“小毛病”,只有提高警惕、及时识破克罗恩病的伪装,才能避免它在暗处持续搞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