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6版 科普

防艾误区大起底,别再中招!

□盐津县防治艾滋病服务中心 吴芳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8月04日

  在艾滋病防治的历程中,不实传言如同暗礁,潜藏在公众认知的航道上。这些似是而非的说法,不仅误导大众,还可能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亟待纠正。今天,我们就针对大众常见的艾滋病防治误区,深入剖析艾滋病病毒(HIV)在传播途径、预防手段、治疗与生存等方面的科学真相,为大家拨开迷雾,照亮防艾之路。

  误区一:与艾滋病患者日常接触会被传染。不少人误以为,与艾滋病患者同桌共餐、同用泳池或马桶,甚至日常的拥抱、握手,都有感染HIV的风险。实则不然,HIV的传播途径相当明确,仅涵盖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这三种,且均依赖特定体液,像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的交换。由于唾液中病毒含量微乎其微,普通社交接触并不会发生上述体液交换,所以,与艾滋病患者进行正常的日常往来,完全不必担忧会被传染。

  误区二: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有人担心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这种担忧毫无科学依据。艾滋病病毒无法在蚊子体内发育与复制。蚊子嘴上残留的血量微乎其微,而且蚊子叮咬人时,是先吐出唾液以起到润滑作用,并不会注入之前吸入的血液。因此,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

  误区三:女性感染HIV风险低于男性。从生理结构角度剖析,女性生殖道黏膜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在性行为过程中,黏膜组织更易因机械摩擦而出现损伤,这种破损状态恰好为HIV病毒的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此外,在部分现实场景下,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女性往往难以自主决定是否使用安全套等关键防护措施,这种决策权的缺失无疑进一步加剧了HIV感染风险。由此可见,女性在HIV感染风险方面,不仅与男性持平,在特定环境与条件下,其面临的感染威胁甚至远超男性。

  误区四:有疫苗可预防感染HIV。尽管全球科研人员一直全力投入艾滋病疫苗的研发工作,可截至目前,有效的艾滋病疫苗仍未问世。现阶段,较为可行的预防办法为:深入学习HIV预防知识,强化自身防护意识,坚决摒弃多性伴、卖淫嫖娼、吸毒等高危行为。与此同时,做好个人防护措施,比如在性行为中全程正确使用安全套,从源头降低感染风险。

  误区五:感染HIV即患上艾滋病。人体感染HIV后,通常会经历一段长达数年的无症状潜伏期。在此期间,感染者从外表看与常人无异,但健康损害已在悄然发生。直到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免疫系统严重受损,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时,才进入艾滋病期。所以,感染HIV并不等同于立刻患上艾滋病。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因潜伏期无症状,未能主动接受HIV检测,直到出现艾滋病临床症状,才惊觉已进入艾滋病期。由此可见,早检测、早发现至关重要。

  误区六:HIV感染者寿命必然短暂。曾经,艾滋病被视作“绝症”,令人谈之色变。但如今,随着医疗技术日新月异,HIV感染者只要及时、规范地接受抗病毒治疗,治疗效果已不可同日而语。通过治疗,感染者体内的病毒载量能有效降低,免疫系统得以保护,从而维持长期健康状态。大量临床实例表明,许多坚持规范治疗的HIV感染者,不仅能够正常生活、工作,预期寿命也与普通人并无太大差异。

  误区七:HIV感染者不能接受外科手术。在过去,HIV感染者接受外科手术曾被视为医疗禁区。随着医疗技术的飞跃发展,这一认知已被彻底改写。如今,经专业医疗团队全面评估,只要感染者病情稳定且满足手术条件,即可安全接受外科手术。医疗机构会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量身定制手术方案,并严格落实全流程防护与感染防控措施,为手术顺利开展筑牢安全屏障。

  误区八:HIV感染者不能拥有婚姻与亲密关系。HIV感染者享有追求正常亲密关系和婚姻的权利。在双方充分了解感染情况、自愿达成知情同意的前提下,HIV感染者可通过及早接受规范治疗,有效降低体内病毒载量,同时在亲密接触时正确使用安全套,能显著降低伴侣间的传播风险,携手创造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

  了解艾滋病的真相,认清各类谣言,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艾滋病,是保护自己与他人的关键。让我们齐心协力,积极投身防艾事业,为守护公众健康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