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岁的张大爷患慢阻肺3年,平时规律用药后咳嗽、气喘都能控制。可上个月一场感冒后,他突然出现剧烈咳嗽、痰量增多,连穿衣服都喘得直不起腰,住院治疗两周才缓解。在呼吸科门诊,这样的案例秋冬季节特别常见——对慢阻肺患者来说,一次普通感冒就可能像“推倒多米诺骨牌”,引发急性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做好呼吸道感染防护,是慢阻肺患者安稳过冬的关键。
感冒对慢阻肺:小感染,大麻烦。慢阻肺患者的气道就像长期堵塞的“烟囱”,黏膜受损、纤毛运动减弱,本就排痰困难。一旦遭遇病毒或细菌感染(比如感冒),相当于给 “堵塞的烟囱”泼了把火:气道炎症“升级”:感染会让气道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变得黏稠,原本狭窄的气道更加阻塞,患者会感觉“胸口像被棉花堵住”,呼吸频率加快到每分钟30次以上。急性加重风险陡增:数据显示,约70%的慢阻肺急性加重由呼吸道感染引发。每次急性加重都会导致肺功能不可逆下降,就像“肺功能的一次断崖式下跌”。反复加重的患者,5年生存率会降低30%。连锁反应伤全身:严重感染可能引发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甚至合并肺栓塞。去年冬天,我们科室收治了一位因流感诱发慢阻肺急性加重的患者,入院时血氧饱和度仅75%,经过气管插管等抢救才脱离危险。
秋冬保暖:给气道“穿件棉衣”。冷空气会刺激气道痉挛,降低抵抗力。建议采用 “洋葱式穿衣法”:内层穿透气吸汗的棉织品,中层穿保暖的羊毛衫,外层套防风外套,方便根据环境温度增减。尤其注意颈部保暖,外出时戴围巾或高领衣物,避免冷风直接刺激咽喉。夜间睡觉时,可用热水袋温暖被窝(水温不超过50℃,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室温保持在18-22℃,湿度50%~60%——干燥的空气会损伤气道黏膜,可在床头放一盆水或使用加湿器。
戴口罩:挡住“隐形传染源”。流感病毒、鼻病毒等可通过飞沫传播,尤其在人群密集的场所(如超市、公交车),一个喷嚏就能使病毒扩散至2米范围内。慢阻肺患者应选用一次性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佩戴时需确保鼻梁条紧密贴合,全面覆盖口鼻和下巴,且连续佩戴时间不宜超过4小时,一旦潮湿应及时更换。需特别注意的是,N95口罩因其密闭性较强,可能增加呼吸阻力,对于肺功能较差的患者(例如平地行走时即感气喘)而言,不建议长时间佩戴,以免加剧呼吸困难。
接种疫苗:给免疫力“加道保险”。流感疫苗:每年9-10月接种,能降低流感感染风险,即使感染也能减轻症状。研究显示,接种流感疫苗可使慢阻肺急性加重率下降40%,住院率降低50%。肺炎球菌疫苗:建议65岁以上或肺功能重度下降的患者接种,预防肺炎球菌感染导致的肺炎、脓胸等严重并发症。两种疫苗可同时接种,分别打在左右上臂。72岁的李奶奶坚持每年接种流感疫苗,近5年慢阻肺急性加重次数从每年3次减少到1次,她说:“打一针比住院划算多了。”
其他护肺细节:减少感染“诱因”。保持气道清洁:每天主动进行深吸气,随后用力咳嗽2-3次,以此促进痰液排出。当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乙酰半胱氨酸等药物进行雾化稀释。同时,务必远离烟草环境,厨房烹饪时及时开启强档油烟机,最大限度减少油烟粉尘对气道的刺激。坚持适度运动:天气晴好时,不妨在阳台或小区内散步10-15分钟,以身体不感到疲劳为宜。若不便外出,可尝试练习腹式呼吸:将一手轻贴腹部,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收紧,每天进行3组,每组5分钟,通过锻炼增强呼吸肌力量,提升自身免疫力。警惕感染征兆:一旦出现咳嗽咳痰量明显增多、痰液颜色改变甚至带血、气短症状加剧影响日常活动,或者体温超过37.3℃,同时伴有乏力、厌食等不适,这些都可能是病情急性加重的危险信号,需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医生通常会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抗生素或激素等治疗手段,及时控制病情恶化。
慢阻肺患者的肺部较为脆弱,呼吸道感染极易诱发病情加重。建议在秋冬季节做好保暖措施,外出规范佩戴口罩,并及时接种相关疫苗,以此降低急性发作风险,更好地守护肺功能与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