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4版 科普

重症肺炎患者“呼吸重启”计划:从机械通气到呼吸康复的全程护航

□山东省立第三医院 张艳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8月04日

  当重症肺炎来袭,肺部如同被浓雾笼罩的森林,氧气交换的通道被炎症渗出物阻塞,患者的呼吸功能会急剧衰退。此时,“呼吸重启”计划就像一盏明灯,为患者照亮从机械通气的生命支持到自主呼吸康复的漫漫长路。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系统的护理如同精密的导航系统,全程护航患者的每一步恢复。

  机械通气:生命支持的“桥梁”阶段。当患者因重症肺炎出现严重呼吸衰竭,无法维持正常氧供时,机械通气就成了维系生命的关键“桥梁”。这一阶段的护理核心是在保障生命体征稳定的前提下,为肺部修复创造条件。1.气道管理是机械通气护理的重中之重:护理人员需每2小时为患者翻身、叩背,通过体位引流促进痰液排出,同时严格执行无菌吸痰操作,避免痰液堵塞气道引发二次感染。此外,保持气道湿化也至关重要,通过调节呼吸机的湿化器参数,使吸入气体温度维持在37℃左右、相对湿度达到100%,既能防止气道黏膜干燥受损,又能让痰液保持稀释状态便于排出。2.感染防控是机械通气期间的另一道防线:呼吸机相关肺炎是常见并发症,护理团队会采用“集束化护理策略”:每日评估拔管可行性以缩短通气时间,抬高床头30°~45°预防误吸,每日进行口腔护理并使用氯己定漱口液清洁口腔,定期更换呼吸机管路和湿化器。3.在这一阶段,患者往往因气管插管无法言语,容易产生焦虑与恐惧:护理人员会通过手势沟通卡、写字板等方式建立沟通渠道,同时给予肢体安抚,如轻轻拍肩、握手,让患者感受到关怀。

  从依赖到自主:撤机过渡期的精准护理。当肺部炎症得到控制、呼吸功能初步恢复,就进入了撤机过渡阶段。这个过程如同学习重新走路,需要护理人员的精准评估与耐心指导。撤机前,医生会通过一系列指标来评估患者,包括自主呼吸频率、潮气量、氧合指数等。符合条件后,先采用“间歇停机”模式,每天逐步延长自主呼吸时间。此时,护士会守在患者床边,密切监测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一旦出现呼吸急促、出汗等疲劳表现,立即恢复通气支持。呼吸肌训练是撤机成功的关键,护理人员会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训练:一手放于腹部,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收紧腹部,每次10分钟,每天3~4次。同时配合缩唇呼吸法,用鼻子吸气后,嘴唇缩成口哨状缓慢呼气,延长呼气时间,增强呼吸肌力量。过渡期的营养支持也不容忽视,重症患者常伴有营养不良,导致呼吸肌乏力。营养师会根据患者情况制定高蛋白、高热量的饮食方案,对于无法经口进食的患者,通过鼻饲管提供营养。护士会密切观察患者的消化情况,预防腹胀、呕吐等并发症,确保营养物质被有效吸收。

  呼吸康复:重塑呼吸功能的“长跑”。成功撤机并非终点,而是呼吸康复的起点。这个阶段的护理目标是帮助患者恢复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为回归正常生活做准备。1.早期活动训练需循序渐进。卧床期间,护士会协助患者进行肢体被动活动,预防肌肉萎缩;病情稳定后,指导患者在床上坐起、床边站立,逐渐过渡到缓慢行走。2.胸部物理治疗能促进痰液排出。护理人员会根据患者肺部听诊情况,选择合适的叩击手法和体位,通过振动、拍击背部帮助痰液松动。对于痰液黏稠的患者,配合雾化吸入治疗,稀释痰液后再进行体位引流。同时指导患者有效咳嗽:深吸气后屏住呼吸3秒,然后用力咳嗽2~3次,将痰液咳出。3.心理支持贯穿康复全程。重症肺炎患者经历了生死考验,常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护理团队会定期与患者沟通,倾听他们的感受,讲解康复进展;鼓励家属多陪伴、多安慰,营造温暖的康复环境。必要时请心理医生进行专业干预,帮助患者重建信心。

  重症肺炎患者的“呼吸重启”之路充满挑战,从机械通气的生命支持到呼吸康复的功能重塑,每一步都离不开护理人员的专业护航。通过科学精准的护理干预、耐心细致的康复指导,越来越多的患者重新找回了顺畅呼吸的力量,开启新的人生篇章。这不仅是医疗技术的胜利,更是护理温度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