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4版 科普

孩子矮小,别只怪营养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8月04日

  □永州市妇幼保健院 欧阳丽

  身高偏矮孩子的家长常听到“孩子是不是吃得太少”“多补钙和蛋白粉能长高”这类建议。但儿科内分泌门诊显示,约70%矮小症患儿并非营养不良,而是生长激素分泌不足、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内分泌问题导致。若把矮小都归咎于挑食偏食,可能错过真正病因,耽误最佳干预时机。

  挑食偏食:影响有限但需关注。5岁的乐乐比同龄孩子矮8厘米,妈妈认为是他不爱吃蔬菜所致,便变着花样做营养餐,甚至强迫他进食,但一年身高仅长4厘米。检查发现,乐乐生长激素水平明显偏低,与挑食关系不大。挑食偏食确实可能影响生长,但大多是“轻度拖累”:比如长期不吃肉的孩子可能缺锌,导致生长速度慢于同龄人,但很少造成明显矮小(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平均身高的2个标准差)。这类孩子只要调整饮食,半年内身高就会追赶上来。真正由严重营养不良导致的矮小,往往伴随体重过轻、贫血、反复感染等问题,如今在城市儿童中已非常少见。更多时候,挑食只是家长的“心结”——当孩子矮小又挑食时,家长很容易把两者简单划等号,忽视了更关键的因素。

  内分泌:决定身高的“隐形调节器”。人的身高就像一棵大树,营养是土壤,而内分泌则是阳光雨露——生长激素、甲状腺素、性激素等,共同调控着生长的节奏。1.生长激素:身高的“主力军”。生长激素由脑垂体分泌,夜间深度睡眠时分泌最旺盛。如果分泌不足,就像给生长踩了 “刹车”。这类孩子的典型表现是:每年身高增长不足5厘米,虽然体型匀称、智力正常,但比同龄孩子矮一大截。2.甲状腺素:生长的“催化剂”。甲状腺素可促进骨骼成熟,分泌不足(甲减)时,不仅身高增长慢,还会伴有智力发育迟缓、怕冷、便秘等症状。新生儿筛查可早期发现甲减,及时补充甲状腺素,孩子能正常生长;错过治疗,可能终身矮小。3.性激素:青春期的“加速器”。进入青春期,性激素会使身高快速增长(青春期突增)。但性发育过早(性早熟)会使骨龄提前闭合,缩短生长期,导致最终身高偏矮。例如,10岁来月经的女孩,成年后身高往往比同龄人矮2-5厘米。

  医生如何判断矮小的原因?儿科医生会像“侦探”一样,通过三步排查找到病因:1.详细测量与评估。不仅看当前身高,更要计算“年生长速率”(每年长多少厘米)。3岁至青春期前,每年应长5-7厘米,低于5厘米就属于生长迟缓。同时对照骨龄片(左手X光片)判断生长潜力——骨龄比实际年龄小,说明还有生长空间;骨龄超前,则可能提前闭合。2.排查疾病因素。除内分泌检查(生长激素、甲状腺功能、性激素)外,还需排除慢性疾病(如肾病、哮喘)、染色体异常(如特纳综合征)等。例如特纳综合征女孩,除矮小外,还有乳头间距宽、肘外翻等特征,需特殊治疗。3.结合遗传与环境。父母身高决定了孩子的遗传靶身高(可用公式计算:男孩=(父高+母高+13)/2,女孩=(父高+母高-13)/2)。若孩子身高低于遗传靶身高10厘米以上,更可能是病理因素导致。

  科学干预:别错过“长高黄金期”。1.抓住生长关键期。3-12岁是身高干预的黄金时段,此时骨龄尚未闭合,生长空间大。青春期后(女孩来月经、男孩变声后)再干预,效果会大打折扣。2.区分“调整”与“治疗”。若只是轻度生长迟缓,通过保证睡眠(每天9-12小时,尽量21点前入睡)、均衡饮食(无需过量补钙,每天500ml牛奶足够)、适度运动(跳绳、篮球等纵向运动促进生长激素分泌),就能改善。若是内分泌疾病导致的矮小,需遵医嘱治疗:生长激素缺乏症用生长激素治疗,甲减补充甲状腺素,性早熟用药物延缓骨龄闭合。这些治疗都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用药。3.避免三个误区。别盲目吃“增高药”:市面上的增高保健品多含性激素,可能导致性早熟,反而缩短生长期。别过度焦虑:每个孩子有自己的生长节奏,只要年生长速率正常,暂时偏矮也无需担心。别忽视心理影响:经常被嘲笑“长得矮”的孩子,可能因自卑影响生长激素分泌,家长要多鼓励少对比。

  孩子身高如同马拉松,营养是基础,内分泌是核心动力。若发现孩子比同龄人矮半个头或每年长高不足5厘米,别只关注饮食,应及时带其去儿科内分泌门诊找原因,早发现、早干预,让孩子在生长赛道不留遗憾。